2007年10月24日18时许,长三甲火箭如一条白色的巨龙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至此,中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升空,国际探月舞台上又增添一名新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有一份特别的感慨。在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之际,由该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联合起草的我
对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而言,2007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嫦娥一号升空、大型飞机工程顺利立项、ARJ21新支线飞机即将完成研制、积极发展核电的战略已经确立、民用船舶出口势头良好,我国国防科技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进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新时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熟悉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状况的人们就越是关心其标准化――考量国际合作和跨行业协作,人们离不开标准;考量行业管理、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人们同样必须关注标准。
11月22日,首届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其“促进军民结合、引领产业发展”的主题引起人们的很多思考。
三部曲之一――标准应当先行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核电建设,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目前,我国有11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总装机容量为910万千瓦。按照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投产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
这里也有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我国尚无完整的核电统一标准,与核电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相比,我国的核电标准还存在差距。”中科院院士欧阳予指出。
当我们把视野从核工业扩展开来时,便不难看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以直接采用前苏联标准为主;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参照前苏联标准制定工业部门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为第三阶段,参照国外先进标准体系制定国防科技工业标准;本世纪初至今为第四阶段,我国正在建立开放协调、水平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标准体系。
我们注意到,目前正像整个中国标准化制度变革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尚未接轨一样,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虽然成绩巨大,但距离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距离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仍然差距很大――在核电方面,核安全重要设备、工程设计、核电选址、核电工程经济、核电运行维护等标准急需补充;在宇航方面,宇航元器件、空间应用等严重缺乏;在民用航空器方面,民机适航取证、全机与系统设计、关键制造技术、客户服务等标准不能满足大型民用飞机研发的需求;在民用船舶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专用标准相对缺乏。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初,标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生产中互换、接口、简化等需求。今天,人们对标准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标准化是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技术制度。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说:“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格局下,我们完全可以断言,没有先进的标准就没有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此,国防科工委已把‘标准先行’写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标准战略。”
标准先行就是要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等加以工程应用之前,首先开展标准化工作,形成相关标准,引领先进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这是历史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新要求,也必须成为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意识。
三部曲之二――标准必须先进
从无名小卒到闯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是世界船舶工业近30年最亮的一道风景。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承接新船订单6434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38.7%;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0亿元,同比增长49.2%,实现利润总额110.49亿元,同比增长125%。
但是,这道风景的亮丽随时可能因国际标准的变化而减弱甚至失去。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指出:“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等国际机构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油船和散货船共同规范》(CSR)、船舶压载舱《防腐涂层性能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对船舶的设计能力、管理水平、工艺条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乃至世界的造船界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积极发展核电”、“开展空间探索”、“发展支线和干线飞机”及“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发展战略。国防科工委针对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组织制定了中长期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幅幅由现代先进技术和产业组成的美好蓝图令人振奋。比如,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启动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开展大型客机概念设计,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国内外民机市场开发取得新突破,国产飞机实现批量交付。
但是,要使这些美好的蓝图变成中国大地上的高科技产业风景,就需要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国内市场竞争已经国际化的今天,没有标准的先进性,相关行业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正基于此,“标准先进”已被写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标准战略之中,它强调标准要纳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标准技术水平应与最新的科研水平相一致,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
三部曲之三――标准支撑发展
谈到国防工业,你会想到什么?是幽深的山谷,还是神秘的代码?
其实,在21世纪的今天,国防工业中大量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已体现出开放性特征:一是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传统军工企业,而且需要全国其他方方面面的协作;二是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体现了高度的军民通用特点。不少产业发展涉及全国许多部门和众多企业,甚至涉及到全球的相关企业。如嫦娥一号就有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众多国家部委和科研单位的参与和协作;我国民用飞机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国外企业参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国防工业带来的新变化。
为配合不同体制的各种经济组织参与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规范产业运行行为,为支持军用技术在民用产业和民用技术在军用产业的应用,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国防科技工业正在迎来用标准化支撑产业发展的热潮。开放协调、水平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标准体系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已达23000多项。标准的平均标龄8年多,标准技术水平相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还形成了以6家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和30余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纽带,以科研生产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巡视员兼副司长马恒儒说,国防科技工业正在大力制定与国际接轨、协调配套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标准。“标准先行、标准先进、标准支撑”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标准战略的核心,而“标准支撑”要求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中,标准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撑。
我们注意到,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已提出“人人主动了解标准、人人自觉执行标准”的口号。科技部已将技术标准战略列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三大科技发展战略”之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意在提升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得标准者得专利”、“得标准者得市场”、“得标准者得未来”,正在变成人们的共识――由此我们看到,国防科技工业奔涌向前的标准化洪流已经与全国的标准化大潮形成合力,成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