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学习进村入户,悠扬歌曲在广场飘荡,精彩晚会在社区举办,体育比赛在乡村打响……富有特色的和谐文化,是记者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采访所见的一道道风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九江市庐山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
先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
先进文化是生产力,是现代知识经济的重要内涵和支撑。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和物质利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庐山区委、区政府认识到,要激发起人们的建设热情,就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文化去启发和唤醒群众的自信、智慧和创新力,用核心价值观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也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各种利益矛盾,让社会全体成员和谐相处。庐山区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党的执政理念,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措施,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竞争力,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同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
先进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该区经济发展。十里街道财政收入由去年3874万元增至6781万元,莲花镇财政收入四年翻了三番,海会镇更是跻身全省五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区共有三个乡镇进入全市十强,六个乡镇街道进入全市三十强。乡镇经济红红火火,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全民创业激情高涨,百姓“钱袋子”迅速鼓起。
实践使区委、区政府一班人更加坚信,一个区域、一个群体能够永葆生机与活力,不断兴盛壮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靠经济的腾飞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靠先进文化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靠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谐文化丰富村民生活
披着灿烂的阳光,走进海会镇双垅村,一条条连接着村、组、农户的水泥路,把一座座青山,一幢幢别致的楼房紧紧相连,展现出当代小康村的美景。文化建设给村里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有村民脱口而出:“打牌、打架的少了,村里的治安更好了。”庐山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却有着共同点――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莲花镇俩妯娌不合,多年未说话,三年前俩人同加入了一支文艺队,如今已经和好如初。庐山区把她们的故事创作成戏剧《妯娌情》,在全省社区文艺调演中获得了一等奖。“社区文艺队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叙身边的情,用身边的情教育身边的人,群众看了亲切、真实、过瘾。”庐山区文化馆老馆长陈泽龙说。
虞家河乡大桥村以开展“先进文化进祠堂”为契机,将位于村中心的廖氏祠堂改造为村文化中心,使古老的祠堂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中心内设立五榜:爱心榜、成长榜、能人榜、新风榜、寿星榜,并制定上榜人员基本标准。上榜工作实行一年一评,由村民推选出各榜上榜候选人名单,并在本村内公示。此举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真正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庐山区委书记陈和民说。庐山区委、区政府在积极组织文化下乡的同时,把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作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三年来,全区共投入基层文化建设资金300多万元,建设乡镇文化站7个、村级文化室59个、宣传长廊11个、农村文化广场14个,成立基层文艺队50多支,其中农民业余文艺队40支。
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让庐山区农民的奔小康之路,多了歌声、笑声的相伴。
传统文化提升地方品位
庐山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文化传统,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在这里代代相传。赛阳镇的东林寺是净土宗文化发祥地,莲花镇的龙灯、狮舞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海会镇的白鹿洞书院更是积淀千年文化的圣殿……
“传统民间文化是一座富矿,它比外来文化具备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主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庐山区委副书记吴秋红说。该区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的主力军。于是,庐山区大力组建“一室(文化创作室)、一站(文化辅导站)、一苑(文化艺苑)、一场(文化广场)、一中心(文化配送中心)”,其中文化创作室专门负责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编制文化发展规划,采访、采编、创作文艺节目。
海会镇邹家山自然村的文字戏既有黄梅戏优美的唱腔,又有九江当地采茶戏剧的幽默诙谐,可惜会唱文字戏的人仅剩了一位。庐山区文化馆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和有关村镇联系,开始了抢救文字戏的工作。如今,村里会唱文字戏的人已经有十几位,村民们还创作了一些紧跟时代的新曲目。
庐山区把发展特色文化村镇作为提升传统文化品位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镇村根据自身特色,大力挖掘培育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建设“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全区9个乡镇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名牌项目”,如“民歌之乡”海会镇,“舞龙之乡”莲花镇,“风筝之乡”新港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