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振国)教育部已形成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构成的多层次多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体系。今年的各类项目评审工作已全部结束,共立项1431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39项,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力强国、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把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创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科研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和重要载体,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化水平的有力抓手,也是推进多学科交叉渗透、联合攻关、凝聚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纽带。目前,教育部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呈现出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特点。一般项目由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自设课题,自由申报,长期以来,对促进教学科研相结合,提高高校文科教师科研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由基地根据自身的科研发展规划进行规划设计,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鼓励科研人员以基地为平台,组织团队合作、联合攻关,起到了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构筑学科高地的作用。从2003年开始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为党和国家以及地方的发展战略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鼓励广大高校教师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加强基础研究,勇于理论创新。这样,从总体上而言,不同研究水平、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研究方式的高校文科科研人员,都能够申请适合自身研究特点的科研项目,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建立公平竞争、择优资助、规范有序、纪律严明的评审制度是确保项目评审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高质量成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实行了匿名评审制度、同行评审制度、评审回避制度、评审专家信誉保证制度、评审结果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避免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教育部将继续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项目类别,加大资助力度,强化问题意识,精选研究课题,鼓励合作研究;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规范评审程序,加强目标管理,促进成果转化,强化社会服务,努力出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切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