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北京航天城。
今日的飞控大厅已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灿烂的笑容、挥舞的双臂,相互问候,互致祝福。大屏幕上,绚丽的烟花衬托着翱翔的嫦娥一号,“热烈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的字样布满整个大屏幕……
一
暗灰色的月球表面上,凹凸不
问及图象的传输,专家为我们描述了从11月20日开始的全过程:
北京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连续发出指令,为传送图像数据做准备。随后,北京中心根据遥测监视判断,嫦娥一号卫星进入数据工作模式。接着,北京中心再次发送指令,卫星上CCD立体相机开始对月球进行拍摄。大屏幕上,形象生动的三维实景画面将卫星对着月球拍摄的姿态清晰呈现出来:金黄色的卫星星体上,发出耀眼的光束,图像数据通过定向天线实时传回地面。
据介绍,图像数据传输所需条件较为复杂。首先卫星必须处于国内测控站喀什站、青岛站和地面应用站密云站、昆明站共视弧段内。也就是说,这四个测站必须同时能够测控到卫星。其次是必须满足太阳与月面夹角大于15度。再有,卫星必须处于定向天线工作模式。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星上的立体相机才可能开始工作,获取图像数据。
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遮盖,嫦娥一号不能像地球卫星一样用红外线探测仪器进行工作。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嫦娥一号专门采用了“紫外线敏感器”对月球进行拍照和探测。这项技术在国内首次使用,在世界上也只有罕见几个国家掌握。
究竟如何绘制出月球图片?专家继续介绍说,主要靠星上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它们随嫦娥一号绕月运转,在2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长期开机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每隔一秒发射一束激光,完成月面每个探测点(包括南北极的黑暗深坑)的海拔高度测量。这些数值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高精度图像相叠加,就形成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球地形图。
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11月26日9时3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从遥远的38万公里的太空中,传来嫦娥一号传回的的歌声。悠扬的歌声穿越茫茫夜的太空,袅袅飘来,打破了飞控大厅里的宁静。经久不息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伴随着泪水交织在一起,化成欣慰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脸上。
此前,嫦娥一号卫星在接到北京中心指令后,由全向天线工作模式转为定向天线工作模式。北京中心连续向卫星注入实时指令,为卫星顺利接收语音数据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北京密云站传来“信号锁定后应用系统正常”的通报声,北京中心再次发送指令,语音点播注入数据并通过上行控制链路准确注入卫星。北京中心遥测数据表明,卫星已正确响应指令,开始进行语音数据下传。
悠扬的歌声从远方飘来,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中国人迈开走向太空的脚步时,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前进了几十年!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航天之路。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时隔36年后的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距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太空,再一次向地球传回动听的中国乐曲,激荡的歌声为我们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如果说“神舟飞天”铸就登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惊世伟业,那么“嫦娥奔月”便是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图从太空传,歌自天外来,中国航天人征服宇宙的脚步越走越远……(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