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向可持续性科学

2007-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明庆忠 我有话说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过去近20年中已深入人心,不仅改变了大众的思想观念,也有许多付诸实践的行动,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战略纲领。为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水平,2002年由23名世界著名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美国《科学》上发表了“可持续性科学”的论文,希冀在业已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促进可持续性科学的发

展。

可持续性科学及其主要问题

可持续性源于生态学,被定义为生态系统的弹性,也就是生态系统抵制各种压力的能力。后来被环境主义者引申为支持人类能长期享受到一定福利水平的生态条件,提醒人们关注不可避免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持续性限制,如环境限制、资源承载力等。为研究一系列可持续性限制,人们重新重视科学和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了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萌芽。

可持续性科学,又称作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主题是可持续性或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索和解决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针对的是世界目前发展道路的不可持续性,体现在包括气候变暖、土地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的地球环境变化和包括人口增长与老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与贫富不均等社会转型之中。可持续性科学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是可持续性转变,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可持续性限制的,因而必须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考虑可持续性的机会/能力。一个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平衡的,平衡的机理必须是内在的,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过程本身应具有相平衡和协调的趋势,内在的趋势和机理与外在的压力要相应地适应并达到动态平衡,还应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可持续性的能力是一种维持平衡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有时称之为机会是表明这种能力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向着可持续性的目标/状态不断转变的过程,称之为可持续性转变。可持续性的目标/状况、可持续性转变过程、配套的方法与措施构成了可持续发展三要素,其中可持续性转变过程尤为重要,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达到和如何达到。

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科学问题由其倡导者拟出:一是如何将自然与社会的动态相互作用(包括其时滞和惯性)更好地纳入到现有的综合地球系统、人文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研究模型与概念性框架中?二是环境和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如何影响着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三是是什么在特定地方、特定生态系统类型和人类生活中决定自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和弹性?四是科学上意义重大?能提供有效警告的“限制”或“界限”能被确定吗?五是哪一类系统的激励结构能促进社会能力,将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导向更持续的轨迹?六是今天的监测与环境状况和社会操作系统如何能被集成或扩展,并为可持续转变的努力提供指导?七是今天相对独立的研究计划、监测、评价和政策活动是如何能被更好地集成进可适应管理和社会系统之中?

可持续性科学建设的主要途径

可持续性科学对综合方法十分推崇,如对差异性等基本问题的强调,形成协调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及实践应用体系等,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科学工程,构建了一个问题导向的学科群。一是重视可持续发展系统本身的特性和行为,从各学科和领域的分化走向统一,建立起较为一致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与度量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等,奠定可持续发展科学建设的统一性平台;二是可持续发展因其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利益和终极价值,以及解决人类世界文明延续和永续发展的问题,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一系列要素,并构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多维结构复杂系统,因而有必要利用非线性、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学科领域中走向系统综合集成,形成相对完善的可持续性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及其应用实践体系;三是应从多维向度走向协调统一的科学维度,目前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集中在:经济向度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和实现供需平衡为基本内容,以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基本手段;社会向度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和利益均衡为基本内容,以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平衡为基本手段;生态向度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以及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基本内容,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取得合理平衡为基本手段。各向度均有其合理内核,并取得了实效,但须用系统整体观指导建立起可持续性科学与技术的维度。

可持续性科学针对目前世界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困境,希冀综合现有各学科及领域的研究成果集成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因其刚刚开始萌芽,各方面尚有欠缺,亟须大家予以关注并加以重视,共同促进可持续性科学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