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规律,探索出一条“升级改造与改装训练同步、战斗力建设与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仅用8个月就完成同机种通常需要21个月才能完成的改装训练任务,成为一柄威震中国南海的长空利剑。
瞄着明天的战争练
2004年初,上级把改装新机种的艰巨任务交给这个团。他们“瞄着明天的战争练”,确立“打破常规,突出重点,打牢基础,确保安全”的总体思路,把全新战场环境纳入训练之中,不断提高打击精度。他们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一场多备”,并按照天气条件适当调整飞行日计划,有效地利用可飞天气,提高了飞行训练效益。
“走得动”是对航空兵部队机动能力的一个形象说法。能不能打破区域、突破低气象训练,是部队形成全天候作战、全地域起降整体作战能力的一个“瓶颈”,如果迈过这道“坎”,战斗力生成周期将会出现质的飞跃。他们奉命将新战机转至沿海某陌生机场进行训练。面对无气象资料、无机场数据、无经验等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编写《某机场昼夜间低气象训练实施方案》,制订防迷航、防错觉等安全措施。飞行人员针对天气、保障、操纵和课目等特点,刻苦背记周围机场、特别是备降机场的数据资料,进行特殊情况处置研究和演练。转训过程中,他们不放过每一个低气象天气,让飞行员在仪表飞行、空中领航、起飞着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实践锻炼,逐步达到战时最低着陆条件。由于组训科学,部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转训任务。
实现搏击远海的梦想
远程机动能力是航空兵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走出去”搏击远海是这个团官兵的梦想。为此,他们在全面改装任务完成之后,立即把海上奔袭练突防、全团整建制突破“敌”阵地等使命课题纳入训练计划。
上级机关从实战出发,多次设置险局,通过重大任务锤炼他们,多次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组织他们战斗起飞,执行紧急任务,部队不经过任何临战训练,直接进入战斗状态,他们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这个团党委着眼未来战争特点,狠抓新型战机长途奔袭、千里机动能力的生成。那段时间,所有飞行员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发挥新型战机的最大作战性能,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为此,他们主动暴露问题,互相查找不足,共同研讨对策,使训练水平逐步提高,超低空训练由刚开始的几十公里保持到几百公里,通过不断增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充分发挥新战机的作战性能,达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为了把对手研究透,把战场环境分析清,团党委始终遵循飞行训练与飞行安全的辩证规律,一方面,坚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敢于组织高难课目、使命课题训练;另一方面,落实从严治训,把训练中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严格置于法规的制约之下。
南海雄鹰扬威海天
在推进改装训练的过程中,团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战斗力水平只有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使超低空训练常态化,他们坚持在航线选择、战术背景设置、战术训练内容等方面尽量贴近实战需求,采取重大课题训练牵引的方式,把部队拉到陌生空域、陌生靶场进行导弹攻击训练,切实增强飞行人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实际使用武器的能力。他们还摸索出远海超低空突防、导弹超视距攻击、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等多套行之有效的战法,其中,海上超低空突防、复杂电磁环境下导弹攻击等战法填补了同型机战法训练的空白,一个个纪录被南海雄鹰写上海天。
2006年9月,中国南海上空,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新型导弹实弹演习拉开序幕。随着一声令下,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6架飞机按双机编队依次起飞。以现任团长李军和领航员赵明月为长机的双机一马当先,两只矫健的“雄鹰”闪电般超低空掠过深蓝色的海面,同时进入攻击位置。数分钟之后,捷报传来:“目标被摧毁!”这个团飞行员从高中低不同高度发射导弹,发发命中敌目标,为我突击兵力登陆赢得时间,受到组织演习的首长赞扬。这次实弹演练打出了海军航空兵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