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依然难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面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特殊群体,政府、社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享受“公平”?
本期,我们组织了两篇稿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各地破解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难题上的一些做法。
广西平果县“留守儿童”在校外活动中心看书。李静摄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在孩子中逐渐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跟父母到打工地的,成为“流动儿童”;不跟父母到打工地的,就成为“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都是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殊产物,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奔波,他们的孩子就留守在家乡;进城务工者即使将孩子带在身边,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也使得他们的子女难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广西平果县尝试通过政府决策、价值引导,破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难题。
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如今,该县在广东等地务工的劳动力约7.5万人。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到县城务工的人员就有4万多人,远自重庆、四川、湖南等省市,近的则是周边县、乡。
相应地,“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全县平均每10个未成年人当中就有1个是“留守儿童”。马头镇中心小学有700多名学生,可本辖区学生不到100人,其余全是“流动儿童”以及随亲戚生活的“留守儿童”。
一个儿童的社会化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教育,“流动儿童”虽有家庭教育,但是缺少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状态也不是很好;“留守儿童”虽然在农村能够得到正常的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不理想。基于这些原因,“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普遍欠佳、道德凸现危机、违规违纪现象多等等。
“这就是我们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的原因”,平果县县长韦周凡对记者说,“外出务工者背井离乡对推动本地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子女受教育问题!”
在今天,孩子的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牵动父母的心。平果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黄大任对记者说:“现在的农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父母在外辛辛苦苦赚钱后,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们认为的最好的学校读书。”
紧抓“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放!平果县领导的思考体现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视野。就部分农村孩子而言,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其终身的教育,当“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孩子中的“大军”时,抓住他们就等于抓住了农村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关爱“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实质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关心每一个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接受正规教育
“这就是我们的家,年前我们就可以搬进新家了!”来自湖南的小戴指着龙江新城的楼盘对孩子说。从深圳到武汉到上海,他跑了半个中国,1998年来到平果县开了间小卖部。“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平果的环境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只有在这里才可以买到房子,而且孩子上学非常方便。”小戴说。
龙江新城是平果县进城务工农民及低收入居民生活小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安置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小区。记者采访时,小区正在紧张地进行外墙装修,橘红色的瓷砖在阳光下散射出幸福的光芒,小区交房时将达到“水电安装到户、内墙批双飞粉、室内地板抹平”的装修标准,住户只需要搬进行李就可以入住了!这样的房子,销售价格平均每平方米不超过800元,远远低于当地商品房1800―2500元的标准。
小区建设由县人民政府以土地成本价授让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公司以低于经济实用房价格授让给小区住户,政府与开发商双方让利3600万元惠农。这样的大手笔,除了政府,谁都做不下来!经过报名、审核,共有978户取得资格,其中进城务工经商的842户,大部分都是在县内务工的外籍人员。
“关注民生,让进城务工人员住有所居,其实就是关心他们的孩子,让‘流动儿童’不再四处流动,从此可以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县长韦周凡认为建设小区的意义非常深刻,“对社会而言,留住进城务工人员,其实就是留住了这座城市现在的建设者;留住了他们的孩子,其实就是留住了这座城市明天的建设者。”
在就读政策上,平果县对在县城入学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取消借读费,并优先给予享受“两免一补”。整合资源,撤点并校,实行寄宿制,这是平果县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探索出来的路子。
扩大县里初中的办学规模,把乡里的初中逐渐转移到县城;把生源少、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屯小学逐渐撤掉合并,利用乡镇里初中较完善的校园办小学,实行寄宿制。县委副书记黄大任认为此举非常可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各村屯小学生源逐渐减少,合并到乡里办寄宿制学校,既可以整合资源,又能让“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的照顾。
近年来,全县投入资金1645万元,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投入2.2亿多元对处于城区的10所学校进行扩建,这些都由平果县政府部署统筹。
走进新安镇道峨村小学,明亮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美丽的校园,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村里的一所小学。梁祥敬和梁祥存兄弟俩正在宿舍里聚精会神地下军旗,他们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鞋子、衣物也统一摆放。像梁氏兄弟这样的住宿生都是屯里的“留守儿童”。校长陈必展认为,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来说,通过寄宿制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可以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
关爱“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作为一个民心工程,其意义还在于它代表了政府在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主体价值导向。社会捐资助学得到资金,县政府优先扶助贫困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入学,进而减少了“留守儿童”辍学;民政部门将生活困难的留守学生家庭纳入社会救助和帮困助学体系;卫生部门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条件,做好留守学生保健的宣传工作和计划免疫接种服务工作;劳务开发部门加强劳务培训,帮助务工人员明确子女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妇联探索建立“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
“不管采取什么办法,核心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孩子接受正规教育,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农村,让‘流动儿童’不再四处流动,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苏秀冬对记者说。
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文化生态环境
政府为“流动儿童”建起漂亮的房子,寄宿制让“留守儿童”拥有集体的“家”。然而,平果县的领导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填补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支持体系的空缺,并弥补家庭缺位的遗憾,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今年以来,平果县政府投入10多万元,在新安、马头、果化三个乡镇文化站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试点。
“妈妈,我考试进步了,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9岁的李凤梅正通过活动中心开设的亲情联系电话给远在广东打工的母亲汇报情况,这个专门开辟“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让许多孩子缩短了与父母的距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新安镇文化站站长廖帅华是两名“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他经常家访,节假日还接孩子到家里,“我们给孩子爱,让孩子们明白社会在关心他们。”
平果县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制度,给每个乡镇干部都制作了一张温馨联系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
大部分农村离乡镇比较远,如何保证在村里上学的“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新安镇宣传文化站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由校外辅导员带队,一个星期带领一个小学的“留守儿童”到文化站,让他们自由地读书、做手工、玩游戏,在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
“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其实就是辅助的社会教育,重要的是让‘留守儿童’有所去向,有所玩,有人看,有人帮,有人引导,不至于误入歧途,过早流入社会。”韦周凡县长高兴地告诉记者,“从明年开始,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阵地建设将在全县12个乡镇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