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淮阴工学院成立之初,该校教授屈指可数,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寥寥无几。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该校已有高级职称229人,博士、硕士44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江苏省学术带头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3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高层次人才引
构建发展平台筑得暖巢引凤来
早在淮阴工学院成立之时,校领导就深刻认识到,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求贤若渴的学校高举人才引进大旗,以优越的人才发展平台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邀请各路英才前来加盟。该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虽然引进条件优厚,但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想要吸引到优秀人才更多的不仅靠经济待遇还需要靠事业和感情。
对于学校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校领导登门请贤;对在重点人才引进中遇到的问题特事特办,开通无障碍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校领导定期看望教授,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筑得暖巢引凤来,一片赤诚之心让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翩然而至。从2004年起,淮阴工学院平均每年都要引进近百名硕士以上的人才,一大批教授、博士都把学校当成了他们新的事业舞台。“也比较过其他一些高校,虽然这里的工资待遇不是最高,但学校领导对人才的重视和宽松的科研教学氛围让我满意,在这里工作我很舒心。”今年刚来学校工作的博导盖如栋教授如是说。
培养现有人才让教师充满“归属感”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引进和培养是一体双翼。除了做好杰出人才的引进工作,淮阴工学院还积极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校内环境,留住现有人才。该校进行了分配制度调整,工资和津贴都向教学一线、向关键岗位和骨干教师倾斜;开展竞争上岗,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格局,为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创造有力条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周转房;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宽松的环境让这里工作的每一名教师都充满了归属感。
同时,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一方面通过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青年教师课堂竞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三年该校已先后投入1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引导、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开展老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的“结对传帮带”活动,促使中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学校这几年在师资建设方面投入一直比较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是见证人,更是受益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张恒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淮阴工学院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使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并且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学校的人才队伍迅速发展,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金叶玲教授的凹凸棒超细化、纯化研究不仅获得了淮安市的科技进步奖,还为盱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通过采取多种培养方式,2004年以来淮阴工学院已培养出20多名教授,有6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有27人次出国进修、访学,被EI和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也逐年提高,王保林教授的博士论文还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实践证明,今天的淮阴工学院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八方俊杰,也推动着师资队伍建设出现‘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无尽的生机。”江苏省一位领导赞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