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舒新城,《辞海》出版的功臣

2007-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永贵 我有话说

舒新城(1893年-1960年)

1928年4月,自舒新城与中华书局的一纸契约,《辞海》的编纂工作才真正地步入了正轨。1936年《辞海》对外发售预约,舒的日记中记下了大量出版前的琐细工作,如定稿、发排、校对、定价、样张等事务性活动,均亲自予以过问。特别是对《辞海》中涉及日军侵略的政治性条目,舒新城坚持不同意删除,保持了民族气节,深为后人称道。1944年,留守上海的舒新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又主持了《辞海》缩印合订本的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是舒新城的大力主张,修订《辞海》的建议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同。1958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从中华书局退休后的舒新城被任命为主任,继续为《辞海》的编辑工作努力。舒新城生前虽未看到修订版《辞海》的出版,但他的名字已与《辞海》共长存,永远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这正是一个出版工作者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生意义的最高境界。

舒新城(1893-1960年),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湖南溆浦人,以教育家和出版家称誉于世。纵览舒新城的一生,大致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他致力于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国外道尔顿制的鼓吹和对中国近代教育史的整理等方面,成绩斐然。仅1924年至1928年秋,前后5年多时间,他共编著了各类教育书籍17种、20册、405余万言,为当时教育界所推重。可以说,舒新城的这种经历和影响,是他后来进入出版界、入主中华书局编辑所的基础。舒新城与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从相识,到相知,到共事,虽缘于两人在改革中国教育制度方面的志趣相投,但亦不排除以教科书为大宗业务的中华书局,有借重舒新城在教育界的地位作号召这层考虑。舒新城最终舍教育而事出版,陆费逵没少费周折。

1922年秋,舒新城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时,陆费逵来校演讲,两人一见如故,从那时候起,陆费逵便有意请他主持中华书局的教科书编纂工作。翌年一月,两人再次见面时,陆费逵重申前请,舒新城以他不愿管理事务为由婉辞。1925年6月,舒新城因学潮由川被驱返宁,这在他人看来,对舒的清誉有损,而陆费逵却对他更加钦佩。当月,舒新城来访,陆费逵再次邀请舒入局任职。舒新城坦诚相告自己私人办立学院的理想,以及打算编纂词典售稿筹款的计划,陆费逵不便相强,仍尽全力相助;1927年4月,舒新城编辞典经济不支,向陆费逵提出,陆费逵当即答应从6月份起,每月垫付300元。这部辞典因之得以顺利完稿,并于1930年由中华书局以《中华百科辞典》的名字出版。陆费逵的恳挚友谊,舒新城是不可能不心知的。1928年3月,陆费逵得知舒新城不打算去河南任教,立即给他写封长信,约请他主持中华书局启动多年而搁置已久的大型辞书―――《辞海》的编纂工作。舒新城虽不愿放弃理想,亦不愿受到约束,但终究情谊难却,应承了下来。4月23日,舒新城赴沪与中华书局签定主编《辞海》契约。

事后,陆费逵再一次旧话重提,邀请舒新城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所长职务,舒新城仍不肯爽快答应,推以将来再说。舒新城接手《辞海》以后,先设编辑室于南京,后迁至杭州。1928年10月,陆费逵为了解《辞海》编纂情况和筹备西湖博览会,去杭州数次,每次必重陈前请,可谓锲而不舍。细究其中原委,应该包括两层因素:其一,中华书局自1925年戴克敦去世以后,编辑所长职一直由陆费逵临时兼任,陆费逵身为总经理,事多任重,不胜劳苦可想而知;其二,编辑所长是个要职,非有能力有影响的人不可为,舒新城的资历和条件各方面都合乎要求。经过多次说服,舒新城最终答应下来。1929年11月10日,双方正式签约。1930年1月1日,舒新城走马上任,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编辑出版家的生涯。

舒新城办事谨慎稳重,跟陆费逵果断决行的作风形成互补,两人相得益彰。陆费逵曾评价舒新城,说他治事能深入社会,修己能超脱社会。这既是对他为人品格的大力褒扬,也是对其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作为一个教育家,舒新城怀抱着匡时济世的雄心,确有其理想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又能清醒地认识现实处境,同时兼具务实的一面。作为一个民营大出版企业头脑中枢的编辑所所长,作为书局大计方针和出版计划的制定与决策者,舒新城很好地理解了社会文化发展与企业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力求将两者协调起来而不至于顾此失彼。正是有这样一个务实原则的指导,才有上世纪30年代中华书局营业的蒸蒸日上,同时又不失一个大出版机构的良好声誉和社会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陆费逵选择舒新城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可谓得人。陆费逵曾在遗嘱上写明,万一本人不幸,将公司职务及个人股权委托舒执行,且令其子听从舒之命令。对舒新城之器重,由此可见。

舒新城著《致青年书――讨论几件关于读书的事》,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

谈舒新城与中华书局,不能不特别地提到《辞海》。一方面,《辞海》是中华书局局史上重彩的一笔,值得大书特书;另一方面,舒新城对《辞海》所作的贡献格外突出,令人追忆感怀。1928年4月,自舒新城与中华书局的一纸契约,《辞海》的编纂工作才真正地步入了正轨。南京、杭州两地,舒新城招募人员,日夜编辑,虽然不克有成,却也积累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和不少有益的经验。1930年舒新城入主中华书局编辑所后,《辞海》后来的实际工作虽由沈颐先生主持,舒新城作为直接的领导确也没少费心血。1936年《辞海》对外发售预约,舒的日记中记下了大量出版前的琐细工作,如定稿、发排、校对、定价、样张等事务性活动,均亲自予以过问。特别是对《辞海》中涉及日军侵略的政治性条目,舒新城坚持站在爱国立场,不同意删除,保持了民族气节,深为后人称道。1944年,留守上海的舒新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又主持了《辞海》缩印合订本的出版工作。该合订本以剪贴代替排字,既便于读者检索,又可节省纸张,降低定价,适合当时普通读者收入微薄的购买力。1947年合订本出版后,极受读者欢迎,一再重版,起了《辞海》普及版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是舒新城的大力主张,修订《辞海》的建议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同。1958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从中华书局退休后的舒新城被任命为主任,继续为《辞海》的编辑工作努力。《辞海》老树新枝,新的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适应了新的要求。舒新城生前虽未看到修订版《辞海》的出版,但由于他建国前后两度主持《辞海》工作,他的名字已与《辞海》共长存,永远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这正是一个出版工作者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生意义的最高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