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清地下长城小记

2007-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春瑜 我有话说

近日笔者应邀与一批文物、考古、史学界的专家一起,去廊坊市永清县,参观一千年前宋朝与辽军事对峙时修的地道。天不作美,秋雨绵绵。我们冒雨由地道口进入地道。虽然此处地道口狭窄,只能弯腰前行,但不远处即可直立,阔步前进。这古老的地道,也是时光的隧道,遥想一千年前,我的耳畔似乎响起宋辽作战时战马的嘶鸣

声、刀剑的相砍声、士兵的呐喊声、宋兵在地道中运动的急促的脚步声,随时准备杀出地道,与辽军决一死战的怒吼声,以及被辽军掳走的汉族妇孺凄惨的呼号声……

这正是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的发生年代。早在北宋初年,宋太祖便处心积虑盘算着如何打败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辽国,收回被其侵占的燕云(今北京、河北、山西诸地)。但公元976年,他在“斧声烛影”中死去,征辽遗恨,化为泡影。后来宋太宗亲率大兵围攻幽州城(今北京),却在高粱河惨败。宋真宗也曾发起大规模的攻势,几路并进,但仍是辽军大胜,名将杨继业在潘美和监军王?的逼迫下,贸然进攻朔州(今涿州市),遭辽兵伏击,被俘不屈,绝食而死。此后辽军更形猖狂,不断越过边界,抢劫财物,焚毁庐舍,掳掠人口,百姓转死沟壑。面对强敌,北宋由攻势转为守势,以“坚守勿逐”为原则,固守边关。今天的河北省永清、霸县交界处,是宋辽边界,正是战事最频繁之地。这里与边关重镇雄县、霸县、信安,都是平原,无险可恃,对付呼啸即至的辽军铁骑的有效办法,莫过于构筑地下通道,可以屯兵、藏粮,当然也可作为百姓的避难所,用今人的话说,也就是打“地道战”,监视辽军,拱卫边关。大名鼎鼎的杨延昭,曾在河北肩负边防重任达15年之久,最终死于高阳关。他肯定与地道息息相关。事实上,今日永清县的地道,都分布于西南部,南距杨延昭所镇守的“三关”之一的於口关(现霸县东部信安镇)仅18公里。

在地道里,我亲眼见到地道都由巨形青砖砌成,并有碹顶用的楔形砖,有的用白灰灌缝。宽大的藏兵室、窄小的“迷魂洞”,还有翻眼、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专用设施,同时洞与井相通,气孔、放灯台、土坑等生活设施,尽现眼前。10多年前,地道里出土了窑、碗、盘、壶等生活用具,更有箭头、弹丸等古兵器,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不难想见当年士兵及百姓守卫在地道里的情形。一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竟建成如此坚固、精巧、实用的地道,怎不使人惊叹!

更使人惊叹的是,经文物工作者试掘、论证表明,廊坊古地道――战道,遍及永清、文安、霸县、固安等县市,面织约1300平方公里!这是不折不扣的地下长城,为古今中外所无,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交相辉映。如此漫长的地道,不仅相通,而且蜿蜒曲折,直角转向,走向不定,变化莫测,称之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当之无愧。

目前,永清县已查明,有地道的有6个乡镇、11个村街,廊坊市古战道现存的起码也有65000米长度。永清县已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并获批准,将古战道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永清县、廊坊市的一件大事。但应当看到,保护好、将来再利用开发这地下长城,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河北省的通力协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难以成功的。我相信,这人类文明瑰宝的古战道,中华民族融合进程的历史见证,爱国主义的物证,一定会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观永清地道归来,下起大雨,我在车内浮想联翩。车抵北京市郊,雨过天晴,阳光灿烂,秋高气爽。展望未来,也许最快5年以后,廊坊、北京的高速路口,甚至首都机场的入口处,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巨幅广告:“看万里长城,到北京。看地下长城,到永清。”――这是多么令国人自豪的情景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