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望角之思

2007-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上洋 我有话说

我站在好望角上。

第一次来到遥远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第一次置身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脑海里不由地浮起“天涯海角”四个字。

一个小小的峰岩,一片平常的礁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一个极其普通的海角变成了举世闻名的景点。

脚下是一块红

底黄字的长条形木牌,上面写着:CAPEOFGOODHOPE/18°28′26″EAST/34°21′25″SOUTH。简朴低矮的说明牌,似乎与好望角的名气很不相称,但又与好望角的原生态环境非常协调。我想,如果在中国,这里肯定竖立着一个高大雄伟的牌楼。

放眼前方,是一望无际波涛滚滚的湛蓝。风很大,带着刺耳的尖叫,把海水打造成一道道白练,从远处席卷过来。突然“哗”的一声,一道白练撞在海边的礁石上,激起一排巨大的浪花。这一排浪潮还未落下,下一道白练又急速而至,于是,又一排巨大的浪潮腾空而起。就这样,一道道飞扬的白练,一排排冲天的巨浪,相互交织,卷云吐雾,飞珠溅玉,震天撼地,映衬着碧海、蓝天,形成了好望角蔚为壮观的景象。

我不禁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此前在我的想象里,好望角是一个温馨宁静的海湾,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

据介绍,这种风疾浪高的景象,是由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打开南非地图你就会发现,好望角其实是开普半岛尖端向南延伸入海的一个岬角。由于两洋在这里交汇,且水下的暗礁又错综密布,使得这里的水流十分复杂,加上离南极较近,容易受极地气候的影响,因而一年四季这里几乎都是大风大浪。也正是因为环境的恶劣,好望角曾被来往的船只视为死亡之角,没有敢于冒险的勇气,没有战胜风浪的本领,是很难闯过好望角的。在它的水底下,至今仍静静地躺着一百多条被风浪吞没的巨轮。

怯懦与无能,永远与好望角无缘。

我忽然发现,好望角充满了一种险恶的美。也正是险恶造就了好望角的美丽。别的海角虽然也很美,阳光沙滩,碧波万顷,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但好望角带给人的却是一种对灵魂的震撼,一种对生命的挑战。站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狂风恶浪扑面来”的惊险,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烈。

千万不要一味地以为美就是花好月圆、风和日丽,就是流水潺潺、微波荡漾。美,更是一种惊涛骇浪,一种暗礁旋涡,一种惊心动魄,一种在与险恶搏斗中的悲壮毁灭。

好望角,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不是非洲人而是葡萄牙人取的。

1415年,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小国葡萄牙的船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了非洲的北部,开始了他们最初的殖民扩张。此后不久,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葡萄牙的殖民探险船队一次次地沿非洲西海岸南进,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绕过非洲的最南端,到达东方的亚洲,以实现其建立庞大殖民帝国的梦想。

1487年秋,一个名叫迪亚士的葡萄牙航海家率领三条帆船,终于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然而迎接他们的是呼呼的狂风和滔天的巨浪。在激烈的颠簸和摇晃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伸进大海的岬角。迪亚士便将其称之为“风暴角”。当他回国后把自己遇到的情景向葡萄牙国王报告时,葡王不仅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而且还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只要绕过这个风疾浪高的海角,就有希望通往美丽富饶的东方。于是,他把“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

果然不负所望,仅仅过了10年,葡萄牙人的船队就从好望角由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他们先后征服了印度的果阿,控制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占领了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群岛,取得了中国澳门的租住权。源源不断的财富也就随之通过好望角从东方流向了葡萄牙。一个只有9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从此在全球崛起,变成了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

不仅如此,在其后的几百年间,紧随着葡萄牙人的帆影,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船队也陆续绕过好望角,用坚锐的大炮轰开了东方的大门。

好望角,不仅成为葡萄牙人称霸世界的海上咽喉,而且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东方的血腥航道。

其实,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好望角的50多年前,我国的郑和就曾七次率领船队来到印度洋,而且到过非洲东海岸的诸多城市,离好望角只有一步之遥。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继续前进,把好望角的这个伟大发现白白地奉送给了葡萄牙人。是我们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不如别人吗?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葡萄牙的船只排水量一般都是50吨至120吨,所用的船只最少时为3艘,最多时也只有十几艘,人员也只有几十人或几百人;而郑和下西洋的船只排水量都在1500吨左右,船只共有260余艘,人员达到2.7万人。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艨艟船队竟然到不了非洲的最南端。同是航海,葡萄牙人发现了好望角,发现了大世界,继而成为世界大国。而郑和,什么也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有带回,相反却因为航海耗费了大量国力而最终导致了泱泱大国的衰败。

面对好望角茫茫的海水,我的思绪也一片茫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西方人具有强烈的海洋战略意识,而中国人只有狭隘的陆地疆土观念?是因为西方人具有冒险开拓精神,而中国人只有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抑或是航海的目的本来就不同,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中国人是为了炫耀;西方人是为了扩张,中国人是为了好奇;西方人是为了掠夺,中国人是为了施舍;西方人是为了占领,中国人是为了巡游?……

历史就像大海,有时深不可测。历史的答案只能从历史的深处去寻找。

观看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风光的最佳地方是紧邻好望角的开普角。

开普角虽然只有244米,但由于拔海而起,加上比周围的地势高出许多,因而给人以一种不高而崇、气势非凡的感觉。

于是,我们便从好望角来到了开普角,先从山下乘了一段缆车,然后沿着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山顶。

凭着悬崖边的围墙远眺,真是好一个波澜壮阔的两洋交汇处。好望角就像一条巨蟒盘桓在无边的汪洋中,将海面一分为二,右边是大西洋,左边为印度洋。大西洋的水温比印度洋的水温要低七八摄氏度,因此我原以为两洋的颜色会有所差异,界限会非常分明,谁知根本就不是这样。一样的湛蓝,一样的波涛,将两大洋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无法分出彼此。所谓两洋交汇,那只不过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是人类的主观感觉。尽管如此,我们心中还是洋溢着一种身跨两大洋的豪迈。

在开普角顶,还矗立着一座1857年建造的古老灯塔。若是天气晴好的夜晚,在25公里以外的海面上就能看见它的灯光。一百多年来,正是它以自己的光亮,穿透厚厚夜幕和重重迷雾,默默地为来往的船只导航。在灯塔前的一根大铁柱上,标写着这里与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北京12933公里、纽约12541公里、伦敦9623公里、悉尼11642公里……来自各国的游人,尽情地饱览着两洋的风光,可劲儿地拍照留念。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彼此之间都很友好和融洽――好望角,已紧紧地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

远处的海面上,不时有巨轮缓缓驶过。有的从印度洋驶向大西洋,有的从大西洋驶向印度洋。虽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岁月里,往来于好望角的船只,装载的是强权,是掳掠,是炮火,是占领,是血腥,是罪恶,但那毕竟不过是历史的一个片段、一段插曲。好望角最终使欧亚两洲通航,使东西方文明交汇,使人类相互了解。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明的交汇会越来越融洽,人类的相互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这其中,虽然还免不了会有狂风恶浪,会有暗礁旋涡,会有碰撞斗争,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世界终将融为一体,并共同走向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好望角,人类文明的交汇之角。好望角,世界大同的希望之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