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动员会”近日在京召开。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这项工程,进展如何?日前,记者对北京市怀柔区新农村建设情况做了调查。
“一条鱼游活一条沟,一条沟富了一方民”
青山密林、奇峰长城、山谷人家。崭新的柏油马路
“雁栖不夜谷”的前身是闻名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位于山谷深处的“劳模山庄”,最高曾经一天接待过2000人,大多数客人都是冲着虹鳟鱼来的。
“劳模山庄”是“雁栖不夜谷”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雁栖不夜谷”目前已经实现了虹鳟鱼“养、钓、烹”一条龙服务,吸引了很多来自北京和外地的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实惠。针对这种现象,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吕晓国总结得好,“一条鱼游活一条沟,一条沟富了一方民”。
以官地村为例,由于虹鳟鱼的品牌效应,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40万元,年接待游客5.4万人次,获旅游综合收入5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据该村村民、“农家乐”00001号院户主单淑芝介绍,她家是第一批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民之一,目前年收入税后超过10万元。在虹鳟鱼经济带动下,官地村以林果采摘、文化民俗、山水观光等为主题的农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农民就业问题就地得到解决,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农家院里致富”。
“不见炊烟气,只闻饭菜香”
走进杨宋镇解村,气站围墙上“两人烧火,全村做饭”、“不见炊烟气,只闻饭菜香”的标语分外显眼。据气站工作人员介绍,今年11月,解村投资230余万元建设的秸秆气化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以农田废弃的秸秆为原料,由两名锅炉工操作,通过气化站里制气炉、净化装置等净化焦油、净化烟尘、净化水蒸气生成优质燃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的灶头。
记者随机走访了村民解仕中和张凤琴的家,打开灶台开关,蓝色的火苗窜起半尺多高。张凤琴告诉记者,村里气站投入使用之后,和用液化气一样,点火即可使用;每立方米只要3毛钱,省钱又方便。与从前他们家使用液化气相比,每年可节约开支1000多元,“做饭也不那么呛人了”。
据解村村委会主任解宗清介绍,近年来,该村加大力度使用清洁能源,村民做饭采用气站的自制气体,洗澡等日常能源需求则来自太阳能。
“农民就是产业工人,农田就是原料基地”
离开解村不远,记者走进了北京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据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振兴介绍,“御食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靠农起步、依农发展、双生共赢”。公司的农副产品种植基地总计近1万亩,带动6000余户农民种植各类干鲜果品和农产品,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市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奔小康。”曹振兴强调,“御食园公司的成功源自于这个‘农民就是产业工人,农田就是原料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合理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就地增值,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引凤筑巢、巧借外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次
记者此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慕田峪的“国际文化村”。刚进入“国际文化村”地界,一尊纯白色五个人互相拥抱的雕塑映入眼帘,雕塑前立着十几面不同国家的国旗。据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办事处副主任贺风介绍,这尊雕塑象征着不同国籍的人们在“国际文化村”相敬相爱;每当有不同国籍的友人搬来国际村,便挂起该国国旗,让“村民”有归属感。
据贺风介绍,慕田峪村“国际文化村”这一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建立在慕田峪办事处深入分析和研究慕田峪村的发展现状,综合了慕田峪村地处长城景区、北方传统文化浓厚、村民生活水平较高等诸多优势而提出的。他们“引凤筑巢、巧借外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次,不但让农民在物质上富裕起来,而且也提高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如今,村里近半数农户实现了“城区有楼房、村内有住房”,三分之一的农民家里有自用汽车。
记者找到一户“留守村民”,据户主李江介绍,这几年“国际文化村”建起来后,村里的环境明显改善:污水、垃圾统一处理,厕所卫生标准达标;村中心广场上有活动中心,设有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李江一家目前留在村里专做外籍“村民”和游客的生意,“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呢!”
在返城的路上,记者发现官地村一户民居对联写道,“古长城说历史,新农村颂今朝”。的确,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城乡交往的频繁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文明村风蔚然形成,古老的山村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