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韩美林30多年间一直在从事着一件鲜为人知而十分有意义的事,他把从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陶器、砖铭、石鼓等各种古代文物上搜寻到的,有些是至今也没有破译的古代符号、文字,以毛笔书法形式进行临摹,汇集成册,取名为《天书》,最近出版。
《天书》是一部怎样的书
打开书页,只觉得千姿百态的古文字喷发而出。这里收录了一万多个谁也不认得、谁也不知道怎么念的字。在文字学家的眼里,这里是文字的“收容所”,而在韩美林的眼里,这些难以理解的“天书”,有字又有情,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他的《天书》,既是书法,也是绘画,那些只可意会的“字”,在韩美林的笔下,时而飘逸俊秀、美目顾盼、长袖善舞,时而雄浑激越、挺挺屹立、虎虎生威,充满了古朴而现代的美感。用作家冯骥才的话说,那便是“古怪、奥秘、奇幻甚至诡谲”。但他们又绝不是韩美林的随意臆造,在韩美林收集的足有一尺高的资料本里,都能找到他们的原始身影。在几十年时间里,韩美林收集了失散于各处的古文字3万多个,这些字大多标著着“义不明”、“待考”、“不详”、“无考”等字样。《天书》只是完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半。如今,《天书》的下集也还在创作中。
用绘画展示文字的美
作为画家的韩美林,接触书法的时间却比绘画早。小时候,韩美林最早接触的是篆书。可在“玩”中,他却常常把篆字当成了“图画”。30多年前,当他在逛街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堆古旧书,他感到那些古字在对他“招手”、“微笑”、“挤眉弄眼”,他对古文字的感情由此倾泻而出,开始了他的《天书》创作之旅。
“我研究书法是为了画画。”他说,我们古文字的结构都非常美,非常合理,非常科学,实在难以置信。虽然考证不出来,但我们不能就废了它。古文字早期的一字多义、一义多字、一字多形、多字一形,对他有着极大的诱惑,古文字的这种“自由散漫”,它的多变,引发着韩美林的好奇联想,启发着他在艺术造型和结构上的多样性,他并不让它们像今天这样“统一”起来,他努力用艺术还原着古人伟大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写这些不能读、不能用的字有什么意义吗?韩美林说,音乐里C小调F大调可以用“无标题”音乐让人们去品、去听,去联想、去享受,这些不知何年何月尚未定夺的古文字,若不能展现在世界面前是多么大的遗憾啊,这是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呀。
文字的文化解读
其实,古文字的魅力,远不止欣赏。《天书》里蕴涵的丰富形象,已经开始受到美术设计界人士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文字的现实魅力将会进一步呈现。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而汉字的特点在于它的象形。汉字之所以没有走上字母化的路,按照文字学家李学勤的解释,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文字一开始便赋有明显的艺术性,追求完形和意境。他认为,韩美林对于富于艺术特性的中国古文字以性格、神韵、气质的艺术探索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天书”,称之为书法也可,称之为绘画也可,视之为文字也可,视之为符号也无不可。出于现代人之手,而所表达体现的,是几千年前岩画铭刻那种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精神。那些奇思妙想,根源于古代,但在说不出摸不着的地方,又显然超越了古代的范畴。冯骥才说,“虽经历不断演化,但这种方块里千变万化的汉字至今仍具有可视的绘画基因,这也是汉字能转化为其独有的书法艺术的根本原故。”他赞美道:“是艺术家的爱意使这些历史中几乎死去的古文字符号一个个复活过来,它们,既陌生又熟悉,既神秘又亲切,既深奥又贴近,既奇特又美丽。经他挥洒,获得了美的再生。”(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