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名字不只为了称呼,也为了记录。
12月3日,《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9-55卷发行式在南京举行。至此,总计55卷近3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部问世(该史料集的前28卷已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
在这部史料之中,有8卷《遇难同胞名录》,共收录13000余名遇难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
关于南京大屠杀,我们耳熟能详的是“30万遇难者”,但又似乎很少去追问、了解数字背后的“他们”到底是谁,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如何遭遇不幸等。“他们”像是沉默而隐密的哭诉者,真实存在却又难于找寻。而今,这份尚待延续的《遇难同胞名录》,渐渐将“他们”从历史的烟尘中搜索出来,既是告慰那些逝去的亡灵,也是给今人充实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对于浩瀚的历史,个人也许是渺小的,但却是最真切的。在70年前的那场劫难中,名录中这些已知姓名的人们和那些“姓甚名谁”仍需考查的人们,他们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的悲惨遭遇,应是忠实而生动的历史记录。他们有父母兄弟,有喜怒哀乐,在侵略者的屠刀下遭受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与杀戮。他们曾经的存在是对罪恶最有力的控诉。一个个名字,就是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就是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家国悲情。在它们后面,历史的真相骨肉袒裎、毛发毕见。因而,连最凶残而嚣张的屠杀者都想方设法焚尸灭迹,妄图勾销遇难者的姓名,掩盖滔天的罪行,这给我们找寻历史增添了更多的困难与责任。
遇难者名录,是简洁而有力的史实,富于震撼力,令人刻骨铭心。今年8月,收录了8242个遇难者资料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与收录了2592个幸存者资料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在南京出版。有记者写道:“从关注人的命运的角度去重新观照那一段历史,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叙述,是为了更深刻地记忆和反思那场悲剧。”的确,很多时候,缅怀和反思历史,只要我们找到那一个个受难者的名字,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也许正因如此,收录遇难者名字成为许多历史纪念馆最动人的“展品”之一。比如在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提出“直到每个人都有名字”的目标,那里的“犹太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中央数据库”,收集到300万左右的遇难者姓名及其相关个人资料,并仍在不断充实。这种收录名字的方式无疑是对逃避责任者的有力回击。
当然,不应忽略的是我们的名录收集工作起步不久,离理想的目标差距还远,而且目前从事这一工作的很多还是民间的力量,无法大规模展开。在此情况下,知情者的去世、遗忘以及由此造成历史的模糊,是令人痛心的。寻找那些隐没的遇难者,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