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宁夏中部干旱带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卫市境内“压砂”地,已经突破100万亩了!这场“压砂”大会战,是当地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步骤。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让当地干部群众以硒砂瓜改变生态、脱贫致富、构建生态文明的信心更足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全市的压砂地就增加到了100万亩。
干旱带上见绿洲
宁夏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有一条海拔1700米左右的干旱带,年均降水不足180毫米。稀少的降水,无情的光照,让许多植物绝迹,令许多动物望而却步。
于是,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现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林茂粮丰,六畜兴旺,生机无限,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而引不到水的高地,则寸草难生,难见绿色,焦黄一片,以致形成人迹罕至、难以开发的千古荒原。能否缩小地域差别、变不和谐为和谐,进而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这是谁看见都会惊讶、赞叹的景象:在一望无际、寸草难生的荒坡上,在炎炎烈日的曝晒下,翠绿的西瓜秧,倔强地从石头缝里钻了出来,在碎石密布的大地上爬行。硕大的西瓜,在绿秧中间探出大半个身子,泛出诱人的亮光,仿佛是孔雀在炫耀自己的羽毛。放眼望去,这里简直就是西瓜的世界。
这样的景象,在中卫市并非仅此一处:在中卫市沙坡头区的环香山地区,在中宁县白马、鸣沙、喊叫水等乡镇,在海原县的兴仁等地,都有这样的集中连片的瓜地。上万亩乃至几万亩的西瓜,带给当地群众的是喜出望外的财富:今年,这样的瓜田增加到70万亩,总产达到80万吨,每市斤售价比2006年提高了一毛多钱,收入可观。这里的西瓜,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毫不谦让地挤进许多知名超市的柜台。
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在成为宝地,向人们奉献出滚滚财富。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欣喜地告诉记者:有些荒原瓜地创造的财富,都快赶上当地条件好的灌区了!
实践中的创造最有生命力
许多人都感到奇怪: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怎么会长出甜蜜的西瓜?西瓜又怎么会在石头缝里长出来?荒坡上怎么会有这么密集的碎石?原来,这些厚达十多厘米的碎石,是人们铺上去的,这是当地农民的一个发明创造!铺了碎石的地,被称为“压砂地”,压砂地里长出的西瓜,因为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硒,被称为“硒砂瓜”。
人民的智慧,是最可贵的;人民的创造,是最值得尊重、值得发扬光大的。在同干旱的斗争中,先是环香山地区的群众发明了压砂技术,后来中宁县鸣沙镇二道沟的农民也摸索出类似的耕作方式。这项技术,浓缩了宁夏中部干旱区传统农业的精华。不要小看这些铺在荒原上的碎石片,它们竟有奇异的功效。它们既可以蓄水、保墒、保温,又可以避免水蚀、风蚀,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为农作物增加营养。
没有压砂的荒坡,依然没有生机、缺少绿色;压了砂石的荒坡,就生机盎然。千百年来从没有开垦过的大地,仿佛有了灵性:压砂地里产的硒砂瓜,甘甜爽口,格外诱人。
做大硒砂瓜产业,“三苦”凝聚一种精神
压砂,成为战胜干旱的一个“秘密武器”。中卫境内,有大量沙荒地,附近洪水冲沟里,又有取之不尽的砂石。发展压砂产业,中卫是有条件的。那么,为什么没有形成规模呢?
中宁县农业局局长孙发宁告诉记者,过去农民搞压砂地,是用毛驴车、小四轮拉运石料,费时费力效率低,难成气候。
2004年年初,自治区和中卫市的领导注意到了压砂技术,并且敏锐地作出判断:发展硒砂瓜,壮大硒砂瓜产业,可以破解干旱带发展的难题!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尊重群众的创造,是最大的实事求是!”领导形成共识:做大硒砂瓜产业,为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
在中卫市,记者看到很多地方都有这样几句标语:“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几年来,中卫市正是以“三苦”精神来推动硒砂瓜产业的。
压砂大会战,自2004年开始在全市铺开。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一下子沸腾了:数以千计的推土机、大卡车、拖拉机在荒原上欢快吟唱,齐奏凯歌;前来督战、指导的各级领导、技术人员,不辞劳苦,废寝忘食;满怀希望的农民在新开辟的土地上洒下汗水,留下欢笑。
为了壮大硒砂瓜产业,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打机井、开水渠,修公路,架线路,提供贴息贷款,农业、水利、交通、电力、财政、科研等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农业技术人员把各种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确保硒砂瓜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成一片。现在,中卫市有10万人在压砂地里求生存、发“瓜”财。中宁县二道沟村500户中有370户种了硒砂瓜,村民80%的收入来自硒砂瓜。
2005年,中卫市的压砂地一跃达到29万亩,2006年增加到50万亩,2007年年初再增到70万亩,到今年11月底就超过100万亩了。
硒砂瓜创造了生态奇迹。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告诉记者,今年硒砂瓜生长季节,只有6月18日一次有效降雨,总量也只有29毫米。就是这点降雨,也让硒砂瓜取得了丰收。
中卫市负责人说:压砂苦,种瓜苦,卖瓜苦,处处都有苦!要说甜,只有硒砂瓜是甜的、农民数票子时的心情是甜的。我们正是用那“三苦”来换这一甜!
硒砂瓜,让荒原上有了生命,也让贫困群众拔掉了“穷根”。
硒砂瓜带来的喜悦,并没有让中卫市的决策者们忘乎所以,他们干着今天,想着明天:硒砂瓜丰收的景象还能持续多久?压砂地会不会出现地力衰竭的问题?如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们在思考,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中宁县,记者看到,许多硒砂瓜地里栽上了耐旱的枣树。瓜枣间作,正变“一元效益”为“多元效益”。压砂地试种的芝麻、花生、胡麻、牧草生长状态良好,农作物轮作,显示出美好的前景。
记者感言
现在,许多生活在宁夏中卫干旱带上的人,不想着搬迁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在不和谐的大自然面前,富有创造精神的宁夏人在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和谐。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宏伟蓝图,提供了进一步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记者分明看到:生态文明,正向宁夏干旱带上的人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