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多年来,西安财经学院围绕这一主题,加大投入,狠练内功,保证和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持续出现大批高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西安财经学院的现象,“考生热”的出现,是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长期以来,西安财经
西安财经学院不断加大教学投入。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100余万元,改善新办专业办学条件,建立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50多个,并专项投入60余万元用于新办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评估,大力推进名牌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建成了3个省级名牌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48门校级精品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以来,投入教学研究经费106万元,资助教学研究项目220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
西安财经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办专业,打造名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学校以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政学、经济法学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建成了统计学、金融学、法学3个省级名牌专业及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优势专业。现有本科专业24个,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16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2/3,新办专业11个,分布在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主,经、管、文、法、理、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据统计,新办专业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2.4%,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75.9%,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为81.2%。新办专业学生就业率高,200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3.25%。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诠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保证。西安财经学院高度重视《方案》教学指南作用的发挥,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研究解决本科教学的新动向和新问题,不断优化和整合课程结构体系。学校按照“两年一修订、一年一微调”的方式,先后于2003年、2005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优化,形成了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由此建立了“三个层次”、“五个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层次:通识教育;第二层次:专业教育;第三层次: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教育为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在西安财经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这里的平台有五个:即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平台、专业课平台、教学实践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每一个平台上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
学校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制定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申请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和各类学术征文、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8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150余项,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5篇。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就是一个例证。2003年以来,统计学专业共有20名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学学士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其中8人获奖。
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与成才的环境。目前,学校有注册学生社团44个,在社团注册并参加活动的会员有4377人,其中:科技学术类社团5个,计1368人;文化艺术类社团19个,计1132人。2006年,学校科技协会获陕西省优秀社团。2005年,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团委”。
西安财经学院已成为广大考生报考的热点高校之一,2007年学生报考率在陕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