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亿万人的期盼,嫦娥一号成功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构筑这条“飞天”路的,有为中国航天科技呕心沥血的科学家,有整天与图表数据为伴的技术人员,也有在工厂车间里精雕细刻的工人,更有无数来自各行各业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士……
“直接参与工程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有近200个单位、17000多人,间接给予支持
系统协同,铸就辉煌事业
绕月探测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这五大系统下又有数十个分系统及成千上万个设备和零部件,涉及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等领域中最尖端的部分,以及天体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
仅就测控系统而言,就包括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十余家单位十几个站点;而嫦娥一号的卫星生产研制,更是汇聚了全国上百家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子系统、分系统以及工程大系统能否很好协作,决定了任务的成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
“贯彻大力协同、团结合作的原则,实施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我国各有关部门的优势,形成全国合力。”这句话被写进国务院批准的立项方案之中,成为工程的重要指导原则。
自此,“大力协同”贯穿绕月探测工程始终。
当火箭腾空而起,从太平洋上的两艘测量船到上海、乌鲁木齐、昆明、北京的四个天文观测站,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百上千的设备同时运转,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各司其职,五大系统参与单位如同一台高效运转的大机器,配合得天衣无缝。
“目前,中国航天已经形成科研协作网、生产协作网、物资器材协作网等快速有效配合的网络,我们总是能够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以较少投入,获得迅速发展。”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说。
把“大力协同”概念溶入血液的中国航天人,经过数十年“磨合”,已经形成了如同齿轮咬合般完美的协作能力,这也是绕月探测工程成功的基石。
八方支援,成就完美工程
从2004年立项研制到2007年发射,中国首颗探月卫星仅用了三年多时间,这是航天史上的奇迹。在奇迹的背后,是来自方方面面的默默支持――
在工程启动之初,就成立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有关部门、企业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全面策划和保障工程的实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组织专家全力论证,探月工程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财政部打破常规,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的审批程序,并给予充分支持,保证了项目经费;
2004年决定成立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中央编制办公室及时解决了编制和机构设置问题;
在国家工商总局的积极支持下,绕月探测工程标识快速完成注册;
长征三号甲火箭为确保可靠,要多进行几次检查测试,推后了原定出厂时间,改变了原定运输计划,铁道部立即调整方案,确保了火箭按进度顺利进场;
在卫星运输时,有关部门排除一切困难提供专机,按预定时间将卫星运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卫星调试争取了时间;
信息产业部率先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频率,并通过国际电联对各国探月卫星频率进行协调处置。同时,全面保障发射和飞行任务期间的通信线路,及时调度,确保畅通无阻;
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研究,在资源勘察等方面,为绕月探测工程提出建议,并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上海、四川、云南、新疆等地方政府也为确保嫦娥一号工程的成功付出了极大努力。在地面站建设、供电线路保障、供水和安全保障各方面提供了全力支持。
作为一次科学探测,后期科学研究也至关重要。当向全国的科学界发出动员后,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单位都提出了相关计划。目前,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已经组建,近70所大学、30多个研究院所参加。
绕月探测工程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
全民参与,万众一心
嫦娥一号工程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
2005年8月15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启动了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响应,仅仅20多天就收到作品1000多件,设计者有国内公众,也有远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海外华人,有七十开外的长者,也有十多岁的少年。
2006年2月10日,经过千挑万选,在众多方案中确定了以月字为主体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标识以中国书法勾勒出一轮圆月,怀抱着一对清晰而坚实的脚印,象征着中国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月起笔自然形成的龙头,象征如巨龙腾空的中国航天事业,落笔由一群飞翔的和平鸽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美好愿望。
2006年10月6日,国防科工委、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组织评选,从广大公众推荐的1000多首曲目中,选定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等30首曲目,作为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播放歌曲。这些曲目既涵盖了歌唱祖国、歌颂黄河长江、咏月等主题,又涵盖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与中国科协共同编制的2万套嫦娥一号工程科普宣传挂图,分发张贴在全国各地的科普画廊和学校里;中国探月网及时传播国内外月球探测活动的动态信息;嫦娥一号工程科普展览,形象宣传了各种月球探测的科普知识;探月专家与公众面对面畅谈月球探测……
“这项工程使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人有了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有着多年航天管理经验的张庆伟深情地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神奇伟力的集中体现。”
全民参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由此而生。万众一心,构筑起中华民族飞向月球的光辉之路!(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