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培养模式 培育高素质人才

2007-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陈续 我有话说

今年,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毕业生追踪调查,涉及用人单位200多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有一个共同认识: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朴实,愿吃苦,综合素质高”。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毕业生综合素质好评率达到100%。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

高校的重要职责,我们结合工科院校实际,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其工对记者说。

“三做”育人提升素质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尤其是“在大众化趋势下如何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一直是高校必须思考、回答和践行的命题。陈书记介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等基本问题入手,提出了以教会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为核心的“三做”教育新模式。

“‘三做’教育的关键在于解决‘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的问题。”陈书记介绍说,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构建“三做”育人模式过程中,提出了学会“三做”的三个途径,即耐心地接受教育、主动地读书修身、积极地投身实践;同时还提出了从光荣毕业、体面就业、成功创业三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逐步确定了“三做”的指标体系,细化“做人教育、做事教育与做学问教育”三个一级指标的基本要素,形成了11个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

“‘三做’教育的落脚点是践行,我们把‘三做’孕育在各种活动之中。”陈书记告诉记者,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精心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比如以德育为先,学会做人为出发点,通过助学贷款诚信承诺仪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通过“感恩父母,点亮亲情――给爸妈一声问候”的活动,培养感恩心态;比如,创办发明创造学校、素质学校、创业学校等“校中校”,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开展40多项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再比如,为培养学习能力,通过教授论坛、教育讲座、青年创新讲座以及每学年20余项创新性主题活动,营造学生学会做学问的良好氛围。

“两个结合”提升能力

“针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能力强,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我们一直坚持通过‘两个结合’同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陈书记介绍,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一直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着力促进以培养计划设置的课堂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内教学”、以大学生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文化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和以校外基地为载体的实习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记者了解到,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积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开设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对受益面较广的基础课实验室加大投入。经过近几年建设,学院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目前已达87.6%;依托工科背景,学院还设立了情景实验室、物流实验室、丝网印刷等文科实验室。学院积极促进课内与课外结合,建设并完善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学生创新实践的拓展基地,以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物流大赛、艺术设计各类大赛为载体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设立了学生科技启动基金,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近几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活动中获得了近500项奖励。

“校外实践”是指依托“三基”合一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紧密结合,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学院建设的“三基”合一基地已达114个,覆盖多个省市。

积极探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一直与安徽省内大型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实现学院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是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也是多年产学研合作的伙伴单位。奇瑞创办初期,学院为该企业的主要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据奇瑞公司的要求,不定期开办了多期短期培训班。2003年学校与奇瑞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全面合作协议,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成功申报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为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合作,更好地满足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2007年,建立了由双方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小组,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陈书记高兴地告诉记者,学院推进“研学”结合,除依托相关学科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纵横向项目外,在保证实践性环节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课题研究,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同时,依托学科专业实验条件和技术优势,合作开展研究。近两年来与相关企业签订产学研对接合作项目70多项。如学校参与的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10家单位共同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已在20余家企业中使用,取得了近13亿元的经济效益,2005年该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