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少数民族集中的中南部地区,凡有学校处,就有琼州学院的毕业生。学校建校30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结构调整求效益”的原则,扎根山区,为海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是海南省惟一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琼崖纵队革命老区的省属普通
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0年来,学院为海南及民族地区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人才,这些毕业生热爱家乡,安心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其中很大部分成为了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撑起了的一片蓝天,琼州学院成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所培养的教师,在海南中南部地区各市、县中学中所占比例普遍较高,如陵水县各中学共有专任教师904人,毕业于琼州学院的教师达410人,占45.4%;五指山市各中学共有专任教师304人,毕业于琼州学院的教师更高达208人,占68.4%。
学院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学院在民族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承担各类民族研究课题27项,出版著作12部。其中,《海南黎族初中数学教学与师资培养的综合改革研究》获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黎族教育史》、《黎族合亩制研究》、《海南史》等一批著作均获得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还造就了一批中青年民族研究人才,产生较大影响。
学校图书馆还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常年对外开放,为海南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琼南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海南少数民族研究文献信息资源提供服务。
深化教学改革,专业突出民族性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的需要,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民族知识和研究成果。如音乐教育专业以黎族音乐舞蹈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古风古韵,提升了教学效果,学院在2004年海南省大中专文艺汇演中,以独特的民族风格,获得了多项奖励。体育教育专业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教学,个性鲜明,特色凸现。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民族特色旅游进行有关教学改革,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琼州学院还30年如一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在充分考虑长期积淀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整体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巩固原有的师范类专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增设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首次就业毕业率均达到80%以上,深受社会欢迎。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从2003级开始,学院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院还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所有高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均不低于总教学时数的四分之一。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园艺技术、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还在校外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院虽然地处山区,却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中青年老师基本掌握了课件制作的基本技术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在学院已蔚然成风,三年来,学院共有11个课件制作获得省级奖励。
由于强化教学管理,学院教学质量近年来不断提高。中文系200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吴兴华同学独立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无花果》得到海南作协的好评;学院自200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个,赛区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