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将“嫦娥1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开始探月之旅。
外电在第一时间纷纷予以关注。日本共同社、《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韩联社,俄新网、俄罗斯最大门户网站“yan-dex”、俄新社、塔斯社、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等,英国广播
10月25日,“嫦娥1号”成功实施首次远地点变轨。29日,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开启成像设备。31日,第四次变轨成功,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11月1日,由于轨道准确,首次中途轨道修正取消。4日,飞离地球38万公里。5日,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嫦娥1号”成为我国首颗月球卫星。7日,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即将开始绕月探测。8日至10日,“嫦娥1号”成功经受“日凌”干扰考验。19日,开始逐步打开科学探测仪器。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1号”传回的首幅月面图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图像揭幕并讲话,他说: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国首张月面图片,展现了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宽280公里、长460公里的图像。12月2日,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对一些网友关于“嫦娥首幅月球图像抄袭美国”的传言作出澄清:“嫦娥传回的图像确实是真实的,是经过非常复杂的拍摄、传输、接收、处理过程后得到的,并且与美国所拍的图像有细微差别。”欧阳自远就两图对比的某一细节举例:中国月球图像比美国2005年所拍图像多出一个月坑,或许是美国拍图像之后月球遭小天体撞击而成。
12月9日,“嫦娥1号”探测仪器均开机工作,获得探测数据,取得部分科学成果。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开创了逐项第一:第一次探测月球;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第一次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
12月12日,中国庆祝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工程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人类探月,由此进入新阶段。(五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