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诗文音乐朗诵会看《读者》的示范效应

2007-1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保纯 我有话说

《读者》杂志今冬再次让人感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新闻出版局、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读者的挚爱”诗文音乐朗诵会在北京掀起一股股热浪。演出前半个月就一票难求,网上点击率迅即升到58万人次。在12月17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现场,全场观众因《读者》感人诗文的演绎而热泪盈眶。不少观众说,《读者》的

优秀诗文给人一种久违了的心灵震撼与净化。

从文字版到“声音版”,每一次都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方面,《读者》有什么样的示范效应呢?

示范一延伸品牌,拓展优秀文化产品

此次诗文音乐朗诵会的成功举办缘于《读者》致力于对优秀文化品牌的延伸拓展。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人们对优秀文化、高雅文化的需求增多了。近年来《读者》杂志在广东、江苏的月发行量一直高居在90万至100万份。虽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偏低,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是我们要把优秀文化品牌拓展延伸,不断做强。”

《读者》近年来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在稳居全国期刊发行量首位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着两位数增长,2006年平均月发行量达到900万份。彭长城说:“现在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使《读者》这个优秀文化品牌延伸拓展。世界上著名期刊都在经营品牌文化,《读者》也要开发延伸产品,提高大众对品牌的忠诚度。”

《读者》在文摘杂志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03年与200名作家签约,并从2004年起推出《读者》(原创版),令人惊奇的是,由于品牌的优势,从起步至今,其月发行量始终保持在50万份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同类杂志。以后杂志社又陆续推出《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海外版)和《读者》(欣赏版)等。2005年起《读者》在广东又尝试着推出双色版,受到读者欢迎。今年12月7日,读者杂志社在朗诵会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宣布推出2008年开本,将以往的普通16开调整为国际大16开,字体同比例放大,印刷更为精美。

为扩展品牌建设,《读者》杂志从2003年起在45类商标135个小类中注册,涉及服装、软件、计算机、旅游等诸多方面。目前已成功注册了113个,并在文具上开发了产品。

《读者》在品牌上的开拓延伸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此次“声音版”《读者》的推出反响之热烈大大超出意料。由于慕名而来者众多,出品方为只安排一场朗诵会而深感遗憾;更没有让人想到的是,朗诵会精选的篇目在新闻发布会后迅速在网上流传。

示范二整合资源,奉献更多精神食粮

朗诵会具有如此感召力,在于它勾起了人们对《读者》创刊26年来温馨美好文章的回忆,因此对篇目的精选成为朗诵会成功举办的基础。

《读者》创刊26年来的诗文何止成千上万,挑选任务很重。这些篇目,共选了4次,群众通过短信参与评选,最后确定了最为读者称道的15篇经典篇目,涵盖了智慧小品、小说节选、优美诗文、感人短文等,内容多为反映爱国之情、人生智慧、生活哲理的精品。

这些被甄选的文章不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历史的、当代的,有名的、无名的,均以真情动人。有表达爱国之情的《选择》,也有抒发相思之情的《望月》;有名作家贾平凹的《两代人》,也有佚名作者的《孩子请听我说》……这些作品隽永、感人,富于哲理。

彭长城说:“《读者》创刊26年来不断刊发的作品,是一笔极为丰富的宝藏,可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表示下一次可组织广大读者在网上推选“影响自己人生的”、“最留恋的”等主题的篇目。同时考虑在组织诗文音乐朗诵会的基础上,组织举办《读者》歌曲演唱会,以唤起人们的爱心。他还就此呼吁全社会和文化界共同开发这笔宝藏,改编创作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动画作品等,将更多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

示范三联合各方,打造新的文化精品

朗诵会的成功举办,艺术家们功不可没,这也是一次出版界和演艺界资源联袂的结果。

朗诵会最先来自于艺术家们的创意。今年春节期间,方明、濮存昕、吕中、丁建华等艺术家在参加完《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之后萌发创意:与读者杂志社合作,打造“读者的挚爱”系列音乐朗诵会,并发信给杂志社。信中说:“我们无一例外的是《读者》的读者,无论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读者》都始终是我们的挚爱。”正在拓展品牌优势的读者杂志社立刻回信,双方一拍即合。

朗诵会的感召力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姚锡娟、剧雪、宗平、石维坚、吴京安、严晓频、梅婷等纷纷加盟。肖雄说:“演出平台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也需要演出平台。”这种自愿组成的“豪华阵容”和对《读者》美文的款款深情使朗诵会艺术效果得到了充分保障。

方明说:“朗诵可以通过声音使作品插上翅膀飞起来,再加上个人感受,作品就有了生命。”乔榛说:“朗诵音乐会比文字作品更有冲击力,文字活起来了,朗诵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观众。”

方明串起了《读者的四季》,濮存昕感悟了《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严晓频探询了《对门有多远》,梅婷抒发了《望月》,吴京安描绘了《父爱》,丁建华演绎了《十天拥抱的拯救》……感动的泪水和会心的微笑也许就是观众对《读者》美文和艺术家表演风格的肯定和回报。

目前出品方《读者》杂志与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商定,继续选择篇目,准备在全国各地常年巡回演出,并不断推出音像版,同时送给盲人收听。

示范四传播关怀,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读者》杂志在读者中具有长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与其一以贯之的办刊方针是分不开的。《读者》2001年卷首语中表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文关怀。

彭长城说,这种关怀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关怀。包括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怀,做到观念不落后,形式不断创新。二是情感的关怀。人情味要浓,要真挚、细腻、不粗,远离枕头、拳头。三是成长的关怀,包括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怀。四是社会关怀。关注社会公民,要有公益心和道德感;关注社会发展,重视教育、卫生、环保等。

这样的人文关怀构成了《读者》的基调,增进了社会和谐。

《读者》倾向正面讲述,少有直接的负面报道。总是通过提供思路、提供对比给人以思考;总是通过感人事迹提升、净化人的心灵。在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就有很多人的事迹在《读者》中刊登。

《读者》尊重读者,提出要“打人民战争”。杂志社开展了读者每月评5篇好文章的活动,年终汇成一本书,叫《心灵的盛宴》。最近还打算筹建读者?乐部,继续扩大群众基础。

《读者》提倡互动,兴办公益事业。《读者》每年发布价值十几万元的公益广告,支持希望工程,支持禁毒;坚持给中小学特级教师、边防军人捐书;倡导社会捐款400万元,在黄河甘肃段和长江四川段建设两万亩读书林。

社会报以互动,纷纷推崇《读者》,传播优秀文化品牌。中学老师推荐《读者》,高考选材取自《读者》,媒体发行代赠《读者》,员工家庭获赠《读者》。

濮存昕说:“《读者》尊重知识、尊重读者,自然赢得读者的尊重。”

乔榛说:“《读者》是一生最珍贵的杂志,带给我们心灵的冲击。”

有读者说:“读《读者》的孩子不会学坏。”

还有读者说:“晚上父母与女儿共读《读者》是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读者的挚爱”诗文音乐朗诵会现场。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