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领域,无锡颇有影响。100年前,作为江南名城,无锡就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100年后的今天,享有“小上海”美誉的无锡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它下属的3个县(市)历年来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都名列前茅,过去的华夏第一县――锡山和今天的华夏第一村――华西村都出自无锡。是什么创造了无锡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这一切都得益于无锡文化的‘软实力’,我们所有成果的取得,都与文化的支撑作用密不可分。”
一位专家分析说,无锡工商业久盛不衰,主要受三重文化的影响:一是水文化,二是吴文化,三是工商文化。
水文化:让无锡大胆走出去
说起无锡同水的关系,杨卫泽告诉记者八个字:“由水而生,因水而兴。”由此可见,在无锡的发展过程中,水文化的影响不可或缺。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南濒太湖,北临长江。“通四海”、“达三江”的运河形成了无锡人开放、对外交流的优良传统。水文化造就了无锡人刚柔并济的性格和敢于“走出去”的气魄。聪明、善学的无锡人将开放、通达、开拓的水文化延伸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江苏地区甚至长三角地区都独树一帜。
杨卫泽给记者历数了水文化给无锡带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无锡人摒弃旧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出了著名的“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无锡人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外向型经济成为推动无锡经济跨上新的发展台阶的重要力量;跨入新世纪,无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纷纷南下温州等地取经求宝,借脑生智,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无锡的“走出去”战略更是成果丰硕,亮点多多。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内涵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是无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首要特征。截至去年,无锡新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300多个,51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创办了81个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无锡外经合作成倍增长,‘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近年来,无锡的境外投资项目数一直保持全省第一。产业领域也实现新突破,出现了以规避贸易壁垒为目的实施原产地多元化战略的项目,如首次到境外开发利用钴、铜等矿产资源的项目等。益多、光明、华泰三家企业申请建办的“柬埔寨磅逊经济特区”成为全国首批8个境外工业园之一,实现了无锡企业从分散式“走出去”到集聚式“走出去”的重大转变。
一位长期研究无锡文化的专家分析说:“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外经合作、境外投资实现全面快速增长,充分显示了无锡开放型经济的实力。现在无锡的企业家,每年都要‘走出去’,学习外地,开拓业务,这与水文化的熏陶紧密关联。”
吴文化:将客人请进来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无锡人“重名犹过重利”,一语道破了吴文化对无锡人的影响。吴文化崇德尚文的核心精神,孕育并养成了无锡人“包容、通达、务实、诚信、开拓”的儒商气质和无锡重教尚文、尊重人才的风气。
“无锡人是靠信义经商,这使得无锡商人创造出了百年的辉煌。”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为吴文化的作用做了注解。
据毛小平介绍,近年来,无锡积极倡导“谁诚信谁光荣”的理念,推进企业的信用平台建设。建立起公开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公正的信用惩戒机制,让失信者没有市场、讲诚信者获得快速发展机会,真正形成了“谁诚信谁得利”的市场环境。无锡市政府提出了打造诚信政府,优化投资环境,针对外商提出的生活环境等热点问题,由相关部门作出了承诺,表示要营造好有利于外资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这为无锡营造了‘亲商、护商、便商、利商’的投资环境。”
有了好的人文环境,还要有人才落户。在人才引进方面,无锡以诚信、公平、公正赢得了众多领军型“海归”的心。无锡于2006年推出了吸引海外精英到太湖之滨创业的“530”计划,即在五年内引进30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不低于300万元的风险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商业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使无锡成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力度最大、条件最为优惠的城市。毛小平欣慰地告诉记者,自去年初战告捷后,今年,无锡“530”计划报名形势更加喜人。目前,已有超过133个项目、337名创业团队成员参加报名,“正是文化魅力才使我们引来了这么多的‘金凤凰’。”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很多生活在无锡的外国人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问起选择无锡的缘由,他们直言不讳:这里社会治安好,文化底蕴深厚,人的素质高。一位外商说:“无锡人讲信用,我们做生意从来不用打借条,无锡的投资环境和诚信度都很好,而且无锡人才汇聚,发展有潜力。”
毛小平认为:“在筑巢引凤的过程中,文化作为无锡软实力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尤其是吴文化塑造的城市性格,成为无锡极富魅力的一张名片。”
工商文化:“无禁则入”
无锡是一座浸透着工商文化传统的城市,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蕴和工商文化素养构成了无锡城市文化的核心和主流。
有学者指出,无锡的工商文化决定了无锡人自我突破的意识和行为。从物质层面看,无锡市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地少人众的矛盾刺激了工商文化的发展;而工商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又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突破地域界限、资源界限甚至文化界限的要求。从南宋时期工商意识的增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直到近代工商业的诞生,近千年来长三角人民超越自我的突破意识一直十分鲜明。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工商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说无锡人是“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绿灯抢着走”;到了90年代,无锡人形成了“无禁则入”。
十多年前,当全国人民都在争论是“公有”还是“私有”的时候,江阴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就提出了“不怕‘公有’,也不怕‘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华西要‘公’‘私’双富有”的新理念。于是,华西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使一批乡镇企业成了私营企业,冲破了苏南模式的桎梏。江苏省领导抓住这一契机让吴仁宝在全省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并提出“县市学昆山、乡镇学华西”的口号,华西村也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今年9月,无锡市顺利摘取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无锡人有他们的底气:数十处中国民族工商业遗存,见证着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在无锡发祥;作为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以“孤案”和“绝版”形式存在的清名桥水弄堂,成为运河文化最有说服力的代言……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凭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锡将把“文化”作为乘势而上的“阶梯”,以鲜明独特的水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开道”,彰显“无锡个性”,把一颗颗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资源作为“珍珠”,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创新途径,串成一条以文化事业为载体的晶莹“项链”,构建无锡独特的文化气质,并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无锡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