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北大学连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许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绩斐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难能可贵。经过深入采访调研,今天本报将河北大学“培育创业精神,拓展创业素质,反射创业经验”的成功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各地高校如何增强学生就业创业
能力有所启示。
徐菲菲是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然而,她手中却已握有一个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和“高等教育公共关系资格证书”、“初级商务策划师资质证书”两项职业资格证书。一个尚未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就业创业的能力甚至资格,这在普通人眼里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在徐菲菲的母校――河北大学,有关徐菲菲现象的讨论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了,因为自河北大学实施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像徐菲菲一样具备高素质就业创业能力的学生。
据了解,河北大学自2004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培训、就业实验基地”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社会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的毕业生。2007年《新世纪》周刊推出以大学毕业生意见为主体的“中国大学满意度调查”排行榜,河北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不仅远远高于同类高校,甚至高于国内一些名牌院校。河北大学近三年的毕业生年底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05年底更是达到了96.38%,高就业率带动了学校的良性循环发展,报考河北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这一切,河北大学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培养创业意识革新就业理念
“择名师、选名校、学英语、到剑桥”如今已经成为保定人民的口头禅了。这段话说的就是在2001年被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为河北省第二家保定市唯一一家“剑桥商务英语(BEC)”考点的保定市剑桥英语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从逆境中走向自主创业的河大学子赵旭明。赵旭明成为河北大学“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新型就业理念的先行者。
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2000年,河北大学果断成立了“河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取代了原来的“河北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及创业工作。中心成立以后,双选会走进了校园。
自2003年起,河北大学派遣专门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师”培训学习,并且自主编写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教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创业指导》列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由通过“职业规划师”培训的教师任课,系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力求以课程设置的形式来转变传统的“被动就业”观念,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职业规划”和“主动创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鼓励大家积极树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新型就业观念。
赵旭明同学就是在校期间受到了学校的启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剑桥英语学校从他一个人,发展到拥有260多名教职工、10多名外教的河北省最大的外语培训学校。
河北大学在重视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良好就业心理的培养。为了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河北大学心理咨询室专门增加了相关的咨询项目,并且成立了河北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和“阳光心情”心理健康网站,扩大心理辅导规模。另外,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不断得到提高。这些都成为提高在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思想保证。
拓展创业素质提升就业技能
理念创新带动行动创新。河北大学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理念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就业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依托的就业创业之路。
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面向在校本科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规范性和开创性的素质教育项目。2002年8月,河北大学通过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实施办法,将“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列为素质拓展的六个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又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与此同时,学校采取措施深化就业指导服务并强化职业培训。包括与河北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后WTO时代双元竞争力高级论坛”、“河北省优秀企业家高峰论坛”等论坛,邀请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职业指导专家,使学生和企业“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划人生、塑造自我;在省内高校最早建立了“就业指导网”,并被教育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作为省属高校中的代表放在首页进行推荐……
河北大学的学子们是学校践行创业就业理念的最大受益者。王嘉是新闻传播学院2007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这位刚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长篇小说《谁是谁的爱情》已于2007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嘉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已经显露了写作方面的才华,而良好的校园环境让他能够继续开拓自身素质,提高自身技能。巧合的是,在2004年河北省社科联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王嘉也通过写作为自己开拓了一份新的就业与择业的天地,正如他自己所说:“素质拓展不仅影响我的大学生活,更将影响到我的未来,乃至一生。”
受益的学生又何止王嘉一人。2004年在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河北省委组织的河北省大中学生“未来在我手中”创新创业竞赛中,河北大学的学生获得了创业计划类特等奖;在全国青年创业能力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河北大学共计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3项,特别是在2006年全国青年创业能力大赛上,河北大学获得1项金奖,而在全国范围内,金奖也只有10个。目前,河北大学已有近万名毕业生取得“素质拓展认证证书”,并使得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为“双证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特别通行证”。2006年4月,河北大学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跟进就业状况反射创业经验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然而一旦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或者是他们已经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是不是就意味着学校任务的完成,是不是就可以收起关注的目光呢?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河北大学把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体系一直延伸到了毕业生步入社会之后。这种延伸和持续性可以在这样两个刚刚发生不久的事件中探得究竟。
事件之一发生在2007年12月2日,这一天河北大学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在这里,河大的青年学子们见到了他们的师兄师姐,听到了许多如何在创业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完成自我实现的经验之谈。这些创业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刺激了同学们的“创业神经”,正如该校生物系大四学生权赛所说的那样:“听了创业典型代表的报告,我感到备受鼓舞。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实有很多成功的机会,就看能不能把握住,现在国家还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毕业后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其实,这样的报告在河北大学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多种形式邀请创业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创业心得,以此传回来自就业、创业第一线的声音。这有赖于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持续跟进,对在社会上成绩突出的,及时通过报告会、就业辅导等形式反馈回校园内;对于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还组织专门的调研活动加以分析研究,以不断完善教学环节设置,调整和协调教学资源组织。
事件之二是河北大学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正积极筹划成立“河北大学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也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成果实践基地。中心将帮助创业学生和企业安全渡过种子期。河北大学正是借助对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进,对于成功走向社会创业者的经验反馈,对于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式的不断规划,使其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在校学生能够通过这一体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到职场信息和创业新方式,能够从中得到实际的就业素质和创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