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纯真的少年时代、绚烂的青年时光和丰硕的中年时期,每个人都要进入夕阳般的老年。养老不只是老年人的话题,也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礼记》有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
那么,“老有所养”到底将如何实现?
城市:养老保障网越编越密
67岁的李淑英是原北京电子管厂的一名退休工人。由于企业效益不好,1990年退休时,她只有100多元的退休金。“将来要是企业没了,我们可怎么办?”她曾经担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后来她从企业领的退休金转为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由社会发放,她的忧虑彻底打消了。“这两年国家给我们涨的养老金比较多,我们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差距在缩小。听说明年国家又要给我们涨钱了,希望能多涨点。”李大妈对记者说。
李大妈的希望不久将变成现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为2007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们注意到,通知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次调整的水平将高于2007年的调整水平。”而且政府承诺,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将连调三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室主任王德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城镇企业职工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根据CPI指数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上调养老金,目的是保证退休人员真实的生活质量不降低,并得到改善,这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王德文说。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广覆盖。到2006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766万人,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6%。而且,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已经建立起来。1998年―2005年,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由每月413元增加到719元,年均增长8.2%。2006年,中央决定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当年月人均养老金达到815元。
从2008年到2010年,再经过连续三年调整后,就全国总体而言,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将从2007年的每月900多元增加到1200元以上。
另外,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正逐步稳定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重庆、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3个省区市实现了省级统筹。
城市养老保障网正在越编越密。
农村:社会化养老逐渐取代“养儿防老”
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的小孙最近又怀孕了,已经有一个儿子的她有些犹豫,该不该再要这个孩子。夫妻俩思来想去,最后丈夫决定不再生第二胎了。丈夫的理由也让她信服:虽然是农村人,家乡张家港却已经普遍实行了社会化养老,将来老了他俩照样拿养老金,不用像以前一样,把老年幸福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张家港是农村养老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地方。据媒体报道,目前,张家港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4.4万人,参保率达99%。养老保险费由市、镇、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有10.37万名老年农(居)民享受到社会养老补贴,覆盖面达99%。明年,张家港还将调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
当然,全国像江苏张家港这样的农村还不是很多。
全国老龄办日前公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以调查的标准时间2006年6月1日零时计,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老人都生活在农村,目前,“养儿防老”依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社会化养老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总体来说,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程度还很低。根据全国老龄办的调查,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农村仅为4.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一个新的起点。王德文说:“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能希望标准太高。可以考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关键是要符合中国特色和现阶段国情。”
王德文格外关注农民工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由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农民工在不同的社会保险统筹地区流动时,只有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被转移,而额度最大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并不随同转移。
要实现农民工“在哪里参保都一样”,在政策上就必须要解决务工人员流动后,养老保险“往哪转、怎么转、转多少”的问题和退休后待遇兑现的问题。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基金调剂能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是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的有效办法。”王德文说,“这需要进一步推进省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基金统一调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今年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联席会议”上透露,国务院今年已将制定跨区域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列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一亿多农民工“老有所养”的难题有望破解。
透明:管好用好“保命钱”的基础
“需要澄清一种误解,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目标,并不是意味着政府要将养老问题包下来。政府的作用在于,进行好的制度设计,激发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好的运营模式使账户内的养老金保值增值,实现可持续的养老金供给。”王德文告诉记者。
实现全民社会养老保障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王德文认为,目前城市养老保险体系面临透明化程度不高、历史欠债太多和养老金收益率低等问题。而农村的社会化养老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透明度是管好用好老百姓“保命钱”的基础,在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参与养老保险的人会定期收到账单,知道自己的个人账户里有多少钱,自己的养老金投资了什么,收益情况如何。
但在我国由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比较低,有很多只在县一级,也就是养老金的管理层在县一级,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出现了养老金成为“第二财政”的极个别的不正常现象。没有好的监管,就难以保证养老金专款专用,如果养老金出现大的缺口,就会危及参保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对整个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发展的担忧,对养老金收益缺乏明确的预期,这都会影响人们参保的积极性。
王德文说,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提高统筹层次,目标就是加强透明化管理,“两线运行,专款专用”的管理模式也是为了加强养老金监管的有效性。
同时,我国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只有20年的时间,很多现在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并没有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积累。历史的欠债过多,使养老金社会统筹的比例相对较高,一些企业怕增加成本,千方百计逃避按时足额缴纳养老金。王德文说,国家正通过财政投入、国企上缴利润投入等办法解决历史欠账,相信随着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养老金社会统筹缴费比例会适当调整,企业参保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最近,有两则消息引人注目――
其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全国逐步建立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让人们明明白白看社保。11月29日,《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报告首次发布。
其二是,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中央财政继续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这无疑都是推进“老有所养”进程的利好消息。
12月12日,马鞍山市慈湖乡农民在领取养老保险金。马鞍山是安徽省第一个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市。新华社记者王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