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学做实验。(资料图片)
广西苍梧县狮寨镇思丰村希望小学的120名小学生,近日喜气洋洋地搬进了学校刚落成的学生宿舍楼,他们一会儿抬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教育投入最大的项目――“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了农村孩子“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也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出生人口的比率在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校空人少、点多线长的格局。
按照小学的老师配备率要求,25名学生配一名老师,因为学生少,出现了同一个老师既教一年级,也教二年级、三年级,既教语文,也教数学、体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身兼数职的老师劳动强度大,身心疲惫。学校小,经费缺,学校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别说幻灯片这样的教学用具,就连篮球,有的孩子都没见过――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即便如此,几个孩子共享一栋教学楼、一个操场的现状,既不能充分地利用资源,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完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面对生源减少带来的一系列办学难题,我国原来以“乡”、“村”为单位设立的中小学教学点的政策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集中办学成为必然选择。
然而,布局的调整,一方面带来了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优化了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和农村学校带来了新的问题――更多的孩子因为教学点的撤并而面临上学路途远的难题。这成为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
为此,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从2004年起,用四年左右的时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对现有条件较差的寄宿制学校和不具备寄宿条件而有必要实行寄宿制的学校进行改扩建的步伐,使确需寄宿的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
于是,从2004年开始,在西南的云贵山区、雪域高原,在西北的戈壁大漠、茫茫草原,一直到中部一些丘陵、山区甚至平原,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新校舍取代了原来低矮破旧的危房。
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自治区“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过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和完善广西寄宿制学校建设。从2004年至2007年间,广西整合国家资金6亿元,自治区资金3亿元,这批专项资金96%要用于土建项目,也就是用于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其余少部分资金用于购置学生生活设施、图书、课桌凳、仪器等。如今,广西撤并了200多个分散的教学点,在全区建成59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泽被千万农村孩子
记者日前走访广西鹿寨县第一所寄宿制小学――拉沟小学时发现,新建成的学校给这个偏远乡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感受。
拉沟乡在距县城43公里的山区里,是全县最偏、最小、最穷的乡镇。在建寄宿制学校前,由于学龄儿童住得分散,一个老师带二三十个、甚至几个学生上课,是常见的事。2004―2005学年春季学期,该县的47个教学点,其中全校只有3―19个学生的学校就有35个。
2005年,鹿寨县将拉沟乡定为全县第一所创办寄宿制小学的试点学校。新建的拉沟小学占地6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为3008平方米,学校可设立12个教学班,容纳480名学生住校,并配备有学生微机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等。校园建成后,2006年秋季学期开学时,该乡完成对全乡所有村组校点的撤并,全乡仅保留初中一所、小学一所。
广西“两基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农村推行寄宿制教学,这一做法将从根本上解决广西农村校点散、班额多、教师少、任课多、管理难的问题,同时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幅增加,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谈及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人会想:“贵不贵?孩子们在那里住得惯、吃得香吗?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广西平果县新安镇道峨村小学。
正值吃午饭的时间,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买菜。四(2)班的梁晓凤同学告诉记者,学校让学生从家里带大米来蒸饭,一份青菜4角钱,一周只需6.6元。
今年5月份刚刚投入使用的宿舍楼,共有10个房间,每个房间配有两个卫生间。走进宿舍里,孩子们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鞋子、衣物也统一摆放。实施“两免一补”,每个学期的住宿费只需要5元钱。
近年来,平果县投入资金1645万元,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投入2.2亿多元对处于城区的10所学校进行扩建。扩大县里初中的办学规模,把乡里的初中逐渐转移到县城;把生源少、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屯小学逐渐撤掉合并,利用乡镇里初中较完善的校园办小学成为平果县的办学方向。同时,让被撤并掉的学校里那些年纪较大、阅历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担当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生活老师。
从怎样铺床叠被,到怎样打扫寝室;从牙刷、毛巾的摆放,到整理内务,从早睡早起,到按时完成作业,不浪费粮食……点点滴滴中,学生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广西梧州七中是梧州市唯一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制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对寄宿生采取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以学生会为自主管理的主要机构,学生会参与学校决策层的活动,向校长直接反映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劳动以及全校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资质。
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在广西平果县新安镇道峨村小学,记者注意到,寄宿的149名孩子中,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成为对他们最无奈的称呼。
“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寄宿制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平果县教育局副书记黄大任说。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村家庭增收的一大来源,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了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
面对学生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校长和老师们的面前: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情方面的缺失?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多一年才返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亲情的缺失让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或软弱无助、自卑封闭,或寂寞空虚、心理逆反,或遇事冲动好怒、急躁焦虑……这些孩子并不缺少零用钱,却缺少亲情的关怀。
“实行寄宿制,主要就是考虑到留守儿童平时生活、学习缺人照顾,所以把他们集中在学校,希望学校能成为他们的家,同时为他们配备了4名生活老师”,广西平果县新安镇道峨村小学校长陈必展告诉记者,学校要求寄宿生星期日傍晚到校,星期五下午离校,其间有特殊情况不在校时需经家长(监护人)电话申请,并得到生活管理教师批准。学校还建立《寄宿生情况表》,对学生身体、家庭、生活个性进行记载,以利于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家庭式的关爱。
午觉铃声一响,黄老师就轻轻地在学生宿舍门前巡视,哪个宿舍还在吵闹,敲敲门警示,哪个孩子的被子没盖好,就去掖掖被子。黄老师是学校聘任的生活管理老师,憨厚且不乏细心,他就是这些寄宿孩子们的“代理父母”之一。“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数一下人数才能安心,真的有当父母的责任感。”黄老师感慨地说。
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广西各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平果县民族中学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心理专家,配备了心理咨询设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为了能让留守儿童对远在他乡的父母有更多的理解,隆安县布泉乡中心小学经常组织主题班会,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另外,还给远方父母写一封信,说句心里话,同时要求家长经常和孩子联系,讲述打工的艰辛,让孩子理解父母离开的心情和状况。校长李安珍说,通过这些教育使孩子们能够理解家长,理解家长为什么要离开他们,离开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让他们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