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报道称,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见很多同学都有专车接送上下学,便开始恳求做生意的亲戚开车来送自己上学。在要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便再也不许自己的父母来接送自己,并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亲戚是自
对于孩子的虚荣反应,我们本可一笑置之。但是,如果将这件小事同当下校园里越来越多的盲目攀比现象联系起来,我们便失去了将其轻视的理由。
心理学认为,攀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表现在个人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但攀比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有适度和过分之别。对于未谙世事的孩子来讲,赤裸裸的世俗攀比行为常常令人心惊肉跳。他们在物质上盲目攀比的心理大多还是因为受到外界的诱导,尤其是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家长不仅在孩子的物质消费上攀比,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大肆攀比:兴趣班、特长班、特色幼儿园、贵族学校……都日益成为家长们攀比的目标。
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从而使他们摆脱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学习精神背后的物质困境。但是,在满足学生日常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一些家长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就学条件,这样,他们的学习也肯定会有更好的结果,由此,滑向了盲目攀比。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包括学习习惯,也包括生活习惯。由于未成人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攀比很容易破坏追求知识和个人品德的自信心和注意力,更难以培养起朴素节约的生活习惯。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仍要加强对青少年朴素生活习惯的培养,既让他们认识到丰富物质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生活中养成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也让他们意识到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学习和个人修养上应有更高的追求。
我们也要看到,除了朴素生活观念的缺失,一些孩子盲目攀比的背后仍是“第一”心态在作祟。所以,在培养学生朴素的生活观念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尊自信;而家长和教育者也要承认学生所拥有的独特个性,从而使他们将自己的差异性、独特性完美地体现出来,摆脱在物质上盲目攀比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