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东:高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二重奏

2007-1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马兴宇 吴春燕 我有话说

隆冬的南方,满目绿色,枝繁叶茂。南粤大地一派繁荣,干部、群众活力十足。

穿行在广东的城镇乡村之间,倾听着这里干部、群众的述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产业结构”、“承载能力”、“产业集

群”、“生产要素”……一串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高度凝炼的词汇,在眼前变得亲切、具体、生动、鲜活起来。

广东的群众说:十七大报告贴近我们的实际,使我们增添了工作生活的动力;广东的干部们说:十七大精神切合广东的实践,为广东送来了再次跨越的东风。

如何发展,为谁发展:29年辉煌之后的思考

这是几组令9000万广东人感到骄傲的数据:2003年至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2006年达到25968亿元,今年预计突破3万亿大关,占全国的1/8;2006年,广东财政总收入5122亿元,占全国的14.5%,今年预计突破7000亿元;2006年,进出口总额5272亿美元,占全国的1/3。到今年年底,广东GDP将继1998年超新加坡、2003年超我国的香港后,首次超过台湾;去年,广东出口总额高于新加坡,略低于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今年,将以3790亿美元左右的总量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

改革开放29年来,广东这个资源并不富足的省份,得风气之先,抢抓机遇,埋头苦干,以全国领先的成绩,崛起为中国改革的排头兵,对外开放的窗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

但是,在经历了29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广东的发展也率先到达一个拐点。

短短20多年,深圳、东莞、佛山等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面临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政策普惠化后,深圳、珠海、汕头几个特区遭遇严峻考验;以东莞、佛山、中山、惠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过去在国内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发优势和在国际分工中土地、劳动力便宜的“双优势”逐步弱化,在国际国内的产业体系中处于产业末端、自有技术核心技术水平处于边缘的“双边缘化”趋势日益显现;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等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2006年,珠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5000美元,全省人均GDP达3554美元,今年预计将超过4000美元。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3000到5000美元、急需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

广东能不能继续领跑中国的发展,世界在关注,党中央、全国人民寄予厚望。

科学发展:为社会和谐打牢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广东已经起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有了理论指导,广东在发展方式上的探索和实践,由局部、自发变为全面、自觉。近几年,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在各地频频出台。

东莞提出:经济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社会由初级城市化向高级城市化转变,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深圳提出:打造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新优势,以创新发展模式的“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珠海提出: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路子,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广州将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为: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双适宜”城市。

有了理论指导,广东干部、群众的发展理念产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一系列高度契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和措施在各地高调亮相。

深圳提出:全市一半以上的面积划为“铁钱保护”的生态区,由速度深圳模式向效益深圳模式转变,今后不在GDP总量上与其他地区比拼,而要走集约式发展道路,主要种“高产田”、“种子田”。深感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提出:宁肯忍受经济回落、暂时收入降低的可能,也要变招商引商为“招商选资”,以高门槛将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挡在门外。佛山提出: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转变。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潮州市提出:建设“中国陶瓷创新基地”,推动陶瓷产业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优化升级,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转变。韶关、河源、梅州等后发地区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工业项目统一放入工业园区,统一开发、统一治理。

“好”字当头,“快”在其中。来自国家统计部门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从2006年开始,广东经济开始出现主要经济指标往上走,能耗、污染、用地、投资指标往下走的势头。这一趋势说明,全省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明显朝“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

社会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经济转型早,社会转型快,社会治安、上学就医、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生产安全、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新的社会矛盾,率先在广东这样的先发地区露头。

科学发展必然意味着和谐发展。近年来,广东省各地瞄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大力气,推出一系列顺民意、得民心的举措,为科学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多年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忧心的一个问题是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宽裕,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基础薄弱、发展较慢。到2006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还占到全省的81.1%,人均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十六大以来的5年中,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广东一刻也没有放松的重大工程。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专项规划,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省有关部门将省里45%以上的重点项目安排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省财政规划拿出2700亿元,加大对东西北地区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省里出面搭建“山洽会”等合作平台,支持、协调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共同发展,要求珠三角发达市对口帮扶山区市县,每年无偿支持对口市县500万元并按5%逐年递增。

五年功夫大见成效。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加快,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从2005年起,北部山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昔日的贫困市清远连续三年成为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跃升最快的地区,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到2007年9月,珠三角地区在东西两翼、北部山区转移工业园22个,全部建成后,可形成3000亿元的经济规模。

改革开放29年来,广东陆续吸引外省1800多万人入粤就业,占到全省城乡就业人数的34.48%。能否让这些外来者在广东安心创业,成为关系全省安定与和谐的大问题。

东莞,一个面积只有2465平方公里,却拥有15600家外资企业、30多万家民营企业的新兴城市。短短20多年,人口由100多万膨胀到1200多万,其中,具有本地户籍的人口仅有169万,其余的都是在东莞工作的打工者。这些流动人员,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农民工”、“外来工”或“打工仔”、“打工妹”。通过在媒体向全市征集意见,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后在正式公文中,用“新莞人”称呼外来人员。

对“新莞人”的礼遇并不仅止于称谓上的变化。这几年,东莞专门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机构,出台各项政策,在培训就业、用工管理、医保社保、子女上学、住房入户、文化娱乐、政治参与等方面,办了一系列优待“新莞人”的好事实事。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这样解释他们的动机:“关爱、善待‘新莞人’,不仅是为了充分肯定他们对东莞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他们对东莞的认同和归属感,更是为了促进本地人与外地人和睦相处,创造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氛围。”

从2003年起,广东全省推出全民安居、扩大就业、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济困助残、外来员工权益保护、全民安康、治污保洁、农村饮水、城乡防灾减灾“十项民心工程”,各地也先后推出一系列针对本地民生问题的“工程”、“实事”。几年下来,11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转移农村劳动力300多万人,每年有100多万困难学生获得资助,4.4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入技工学校学习,近1000万外来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数百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基本解决。

日前记者在广东采访时,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的一番话,反映了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广东人的精神状态:“认识到近些年广东围绕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两大主题所做的工作,与十七大精神高度契合,广东干部、群众大受鼓舞,方向更明,干劲倍增。有十七大精神指引,广东人完全有信心不辜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嘱托,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的伟大实践中,再次当好全国的排头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