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如白驹过隙,2007年又即将逝去。
2007年有太多值得记忆的事情: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民经
济走上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2007年有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退休金增加、零就业家庭减少、廉租房建设得到保证,每项措施后面都是无数个家庭分享改革实惠的喜庆。
2007年有太多振奋人心的改变:以人为本、民生改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三农”问题,重中之重;自主创新,激发智慧。
回望过去,未来的目标将更加清晰;总结历史,前行的步伐将更加坚实。
我们组织了几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分析2007年的经济态势,字里行间流露出学者的思考,折射出经济学家的责任感。
透过经济学家们的点评和梳理,广大读者将对2007年的发展轨迹看得更清楚、深刻,也会更有信心面对2008年的发展。
中国经济四大特点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
2007年可用“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这16字来梳理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
增长较快。预计2007年全年增长依然保持两位数,可能成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这是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的结果。从2003年到现在持续五年中国经济发展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同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一倍多。
结构优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丰收,第三产业和最终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贡献率增加、“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在下降。
效益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收入均迅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2.5万亿元,从生产资料生产到生活资料生产,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利润都呈较大幅度增长的态势。
民生改善。民生问题也在2007年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较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开,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今年中国经济重要成就。
2007年经济成就源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完善政策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今年宏观调控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更加注重经济手段,第二是更加注重预先调控,第三是更加注重微调,微量频调。这些调控,既及时化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又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中大的波动。
目前物价上涨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但我国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CPI中所包含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出“五涨三降”的局面:食品、居住、医疗卫生保健、烟酒、家庭设备等行业处于上涨状态,而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同比价格仍处回落。11月份,食品类物价上涨17.6%,非食品上涨1.4%,今年CPI上涨约有87%的原因源于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现在,我们最重要的调控目标是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2008年,CPI上涨的压力既有成本推动,也有需求拉动因素,加之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与全球性通胀的传导,宏观调控的任务更加艰巨。
2008年,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而也就会有效的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本报记者张玉玲采访整理)
宏观调控注重两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卢中原
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经济效益较好、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良好局面。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资金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偏大、资产价格涨幅偏高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提高,房价涨幅居高不下,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涨价压力有所加大。资金流动性过剩,也容易推动投资需求膨胀,刺激经济升温,并拉动价格全面上涨。特别是今年出现的物价上涨问题比预想的要严重,CPI一再创新高,11月达到了6.9%,全年消费价格涨幅明显超出年初的预期控制目标。
这些问题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也要进行冷静分析。物价上涨总体上具有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是受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短期波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引起猪肉、食用油和蔬菜价格涨幅过大,并不表明供求总格局恶化或逆转。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煤电运等基础行业供给瓶颈基本缓解,产能过剩行业有所扩大,因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供给基础是比较扎实的。这些问题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输入因素,有的带有短期特点,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短期政策加以缓解;有的则反映了体制性和结构性的深层矛盾,必须通过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等中长期努力才能根本解决。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比较突出。因此,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需要关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起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防止市场需求过度收缩,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引起国内经济大起大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两防”要求,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确定了明年宏观调控要“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要实施“稳紧搭配”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基本判断和政策取向,既注意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应对经济的现实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又着力解决经济的长期问题和顽固的老问题,深化投资、财税、土地管理体制和资源价格等关键领域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值得强调的是,在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中应当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本报记者张玉玲采访整理)
粮食增产农业稳定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2007年,中国的“三农”问题吸引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关注。第一,全国粮食取得丰收,改变了长期以来“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的规律。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增产146万吨,增长1.3%。这是自1985年以来我国首次连续第四年夏粮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来自农业部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1万亿斤,是连续第四年粮食增产。这对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二,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资金规模继续扩大,加上油料等其他扶持政策,今年种粮农民直接受惠的财政支持将超过7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这个力度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针对今年生猪生产面临的新情况,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推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生猪生产形势从8月份开始好转。今年,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了4318亿元。
第三,粮油肉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拉高了CPI指数。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原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推动,农产品之间的传导性带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同向性互动等。
第四,农业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再创新高,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收入达到3321元。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农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几年前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随着农民增收渠道的不断拓宽,今年我国农民增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态势比较明显,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尽管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必须清醒看到,由于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粮食库存不断下降,总体粮价持续上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存在很大的压力。同时受到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尚有待开拓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相信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明年的农业生产将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农民从增产增收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扎实推进。(本报记者李慧采访整理)
节能减排出现拐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齐建国
2007年,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出现重要“拐点”。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降幅分别为1.81%和0.28%。尽管距离2010年的目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这意味着,经济增长11.6%的增量是零排放,而且还使存量部分的污染排放减少了,在结构更加重型化的同时能源消耗效率提高了,这就是中国工业发展模式。如果中国工业发展模式成功了,将会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人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以来,世界各国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30多年来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模式使可持续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虽然发达国家在污染转移战略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环境好转,但人类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出现总体上的实质性好转。中国的工业化加快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在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的情况下,遇到了传统与现代污染交叉重叠的困境,逼迫我们不得不寻求与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以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7.5%,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20%,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2006年和2007年实际执行中,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1%和11.6%,比规划增长速度分别高出48%和56%,重工业增长速度更是达到20%,比规划高出近100%。在这样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下,到2007年第三季度末,实现了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纳入国家调控目标的两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的局面。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工业发展要走“产业集聚、企业入园,规模经济、能效领先,生态设计、产业成链,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园区内外,集成循环”的现代循环经济之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模式,除了大力推进工程减排和污染深度后治理外,还依法关闭了一批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今年前11个月,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65台,共计1110万千瓦。前三季度,淘汰小炼铁969万吨、小炼钢873万吨,小炼焦560万吨,淘汰落后酒精产能35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170万吨,不能达标排放的500多家造纸企业被停产整治,近400家造纸企业被责令限期完善治污设施,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实施淘汰关闭。同时,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的大力推进和推广对节能减排起了重要作用。(本报记者张翼采访整理)
文化产业红红火火
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
2007年是我国文化产业从开始起步向快速发展转变的重要一年。“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创意产业、绿色产业特点的新兴产业,顺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在成为北京、上海等全国一大批省市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深圳两个国际文博会,这一南一北的两个文博会规模大,参展水平高,集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交易、设计创意、广告会展于一体,有声有色,集中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提速,总量扩大,结构有所优化。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5、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保持了18%和17%的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约7-8个点。预计2007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随着产业总量扩大,结构也明显优化。2007年,新媒体、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持续迅速发展。以网络游戏产业为例,2006年同比增长87%,预计2007年仍将同比增长50%以上。
――文化产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与金融界合作,探索银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交通银行同意以版权质押给予创意企业小额贷款,北京银行同意给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50亿元授信额度。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投融资十分活跃。以今年北京文博会为例,有三四个会场探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数十家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众多民营投资者参会,洽谈项目近千个。
――文化产业在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继2006年上海新华传媒买壳上市后,今年又有粤传媒、辽宁出版传媒成功上市。这对于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不到3%,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完整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行政行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如何使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本报记者张玉玲采访整理)
公平就业迈进一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
《就业促进法》的颁布是今年劳动保障领域的一件大事。
立法的完成,为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长期化、制度化奠定了一个好基础。我与同事参与了法律的早期起草工作,这个过程,我们经过了长期的调查,遇到很多难点,其中一个难点就是怎么在法律中保证“公平就业”。
社会各界对消除就业歧视的呼声引起了最高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常委会法工委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如何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就业公平,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最让我高兴的是,草案特别增加了“公平就业”一章,从不同方面着力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公平就业”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树立了一面旗帜。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就业歧视仍不鲜见。比如在招工环节,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血型歧视等等。《劳动法》只是对性别、种族等四种就业歧视进行了说明,而《就业促进法》对就业歧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和更为广泛的界定。比如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等等。不仅如此,《就业促进法》在第六十二条还明确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为遭受就业歧视的群体提供了维权的途径。
今年的另一件大事是,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统筹城乡就业也是“公平就业”的应有之意。成都、嘉兴、苏州等全国30多个地方开始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我们组织了对试点地区的调研,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地方建立了一种新的意识,比如统筹人力资源、把就业服务延伸到农村、加快培训创新以及农村劳动保障创新等等。
今年,由于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年初确定的就业任务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可以超额完成,此外,一个新的可喜变化是,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体,吸纳了61%的就业。但是我们仍看到,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这需要贯彻落实好《就业促进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本报记者冯蕾采访整理)
资本市场波折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今年,有五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中国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如此快速的发展,不仅仅是指数,还包括规模。到10月份,上市公司总资产超过30万亿元。从年初的10万亿元到30万亿元,市值规模增长了两倍。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国际,不断成长发展,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得益于海外蓝筹股的回归。第二,资本市场结构得到重大调整。蓝筹股已占据了市场的主体,前十家大市值公司持股市值超过了总市值的60%,甚至达到70%,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第三,中石油的上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石油是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以前,我从来没想过全球最大市值公司在中国上市,虽然中石油上市后股价在下跌,但其在中国上市的意义是重大的。第四,印花税上调。尽管各方人士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但这可谓今年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这一政策给快速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剂清醒剂,让市场冷静下来。第五,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今年资本市场的特点,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但需看到,任何市场的发展成熟全都经过了波折。中国资本市场还需要改变一些理念。2008年,我有三个期待:从政策的角度,我希望转变监管和调控的理念,把政策重心从目前的扩大供给、抑制需求,转变为优化供给、疏导需求;从战略的角度,我希望逐步引进外部投资者,使之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我们应研究与供给相匹配的需求,只有不断有新的需求,才能达到资本市场供求战略的平衡;从市场方面看,我期待能够稳健持续的增长。
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知识界的朋友也进入了资本市场,学习理财也是必须做的功课,知识界更有条件去理解和把握资本市场,也能够通过理财使收入不断提高,也使大家的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而把钱交给基金公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报记者冯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