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探析

2007-12-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燕 戴东鲁 我有话说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重化工业的不断深化,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

态,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惯性的影响,其全面发展还面临着动力机制、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难点。

第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机制。循环经济寻求的是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资源环境被纳入分析框架当中,但是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存在很强的外部性,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因此,缺乏切实有效的市场激励和利益驱动机制成为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现行环境手段仍以政府行政性干预为主,实际操作中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管力度较小,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足;制定的资源价格和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清洁生产对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企业缺乏实施清洁生产的经济动力;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及个体对整体贡献的综合评价体系,循环体系中的各环节企业尤其是以废料为原材料的下游企业的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企业运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成了两个在现实中相互冲突的目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中,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及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和外部性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后者,而单纯强调GDP增长的评价标准,使欠发达地区政府往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第二,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技术瓶颈。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相应的绿色技术载体,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产业链接技术以及大量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目前,很多技术问题尚未突破或缺乏经济适用性,例如产业链接技术,循环产业系统通过成员间的链网结构使资源和能源达到有效利用,但是在这样的共生系统中,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可能受到相关成员的制约和供应链的影响,一旦其中一家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则可能波及到上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网的稳定和发展,而适应产品多变性和解决系统不稳定的产业链接技术的缺乏,使产业系统的运行面临刚性约束。循环经济以构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模式为手段,技术载体的缺失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

第三,循环经济的发展缺少产业基础。建立企业间共生协作关系、构建循环产业链网,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群且生态链网上游企业具有较强实力。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较少,缺乏形成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就区域角度而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距,也使得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有能力承担循环经济发展初期的各种经济成本,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没有建设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企业的环保要求的提高,使企业成本增加,而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群众收入水平,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较低,这些高污染企业开始向环保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这进一步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基础的形成。

在我国发展模式由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动力机制的构建、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培育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循环型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的培育则有赖于当地政府的产业引导与企业的自身选择。因此,建立和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培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突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难点,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开发银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