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寒冬少见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什刹海文采阁上,中国诗词界名家济济一堂,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作协文学基金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当代伟大的爱国者、诗人、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活动在这里举行。
莲台诗境仰嶙峋
人生有缘。赵朴老一生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
具有佛学修养的诗人不在少数。回想当年赵朴老在鲁迅文学院就曾以《漫谈诗歌与佛教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讲。大家认为,赵朴老与佛结缘,并非要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藏入与世隔绝的山林参禅悟道,而是以恬淡之心观世事,以轻松之言道哲理,以举重若轻的神采飘于尘寰之上。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轰动文坛、深得毛泽东嘉许的散曲“某公三哭”,还是在动乱年代被迫劳改,于撮煤球、做爆竹时写的五言绝句;无论是劝慰世人要以豁达之心面对逆境的《木兰花・芳心》,还是悼念陈毅元帅的诗作……,无不体现着朴老“人间佛教”的思想。
无尽至爱洒人间
在与会的诗人中,有的在诗词事业上深受赵朴老的影响与惠泽,有的与赵朴老生前有过难忘的交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陈昊苏,深情回忆了赵朴老生前与父亲陈毅、母亲张茜结下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从赵朴老那里得到的教诲。他说:“特别是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赵朴老总是坚定地支持父亲和老一辈领导人所进行的抗争。在父亲不幸去世后,他接受了母亲的邀请,参与《陈毅诗词》的编辑工作。就是在陪同母亲与赵朴老一起整理父亲诗作的过程中,赵朴老把我也引进了诗歌的殿堂。20年前,他为我的诗作题写了《继志集》并赋诗一首,使我受到很大鼓励……”陈昊苏当场朗读了自己创作、夫人秦昭书写的四言诗《怀念朴老》:“感天圣教,惠地诗篇,清风千古,朗月万年。”
赵朴老待人质朴、平易。诗人杨金亭回忆说:“当时我们办诗刊,赵朴老大力支持。随便哪一个编辑去朴老那儿都能拿到诗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锲在他29年前的诗作中也提到过类似的场景:“想公做诗日,笑谈把客对,下笔即成章,倚案当可待。”张锲说,少年时期自己就酷爱朴老的诗作,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之后,对朴老的诗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我于公诗悟做人,人能自重诗方贵。”后来张锲将这首“五古”诗,当面敬呈赵朴老。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参加纪念活动的诗人中,不少已届耄耋之年。他们在纪念文章中引用的朴老的《宽心谣》,已成为不少老诗人颐养天年的灵丹妙药:“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物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共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赵朴老曾在遗嘱中要求:遗体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其他部分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生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他留下的偈语是:“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涵咏赵朴老的偈语,李一信不禁想起弘一法师圆寂前留下的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李一信不由感叹:“他们的心清澈得何其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