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2008-0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丰捷 我有话说

“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仿佛是集合的号角,又仿佛是亲切的提醒,每天下午四点半,当这激昂的声音在校园广播中响起,清华园就像突然拨响了的琴弦,青春跃动,生机勃发。

五十年过去了,每天的广播依旧,沸腾的操场依旧,而

操场上那跃动的身影却换了一拨又一拨。“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浓缩了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经过五十年的洗礼和磨砺,深深铭刻在了每一位清华人的心中。时至今日,许多当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已经用自己不断奋斗的人生践行了这个目标,而清华园年轻的后来者也正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进发。

育人:体魄与人格并重

清华建校之初,学生毕业后需赴美留学。为了能够适应全新的竞争环境,学生必须加强锻炼,强健体魄。1912年周诒春出任清华副校长,确立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把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重要地位,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

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清华大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952年蒋南翔出任校长,他继承和发扬了清华的优良传统,强调“科学知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统一”,提出“学校也应该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1957年11月29日,在清华的体育干部会上,蒋南翔总结提炼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从此,这句脍炙人口的号召成为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更成为一项很有影响的办学特色。

在清华,体育既是增强体质、锻炼强健体魄的必修课程,又是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课堂。改革开放以后,清华大学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制定发展规划,将体育纳入了学科建设的轨道。“清华的体育教育观是清华大学爱国传统的体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一语中的,“爱国主义是清华精神的主旋律,也是贯穿清华体育的灵魂。清华师生的体育锻炼总是与救国、强国、建设国家联系在一起,在开展体育锻炼、加强体育工作之中心存祖国、心系祖国,为祖国工作,是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最终目标取向。”

葛洲坝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徐鸣琴,1955年毕业于清华电机系水力发电专业,在校期间门门功课优秀,而且热爱体育,是清华体操队的一名优秀队员。在献身祖国水电事业50年的风雨历程中,徐鸣琴从大东北走到大西南,穿山越岭,参与了包括官厅水库、二滩电站、葛洲坝电站、三峡电站在内的数十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果没有在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很难在长期的野外艰苦工作环境中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样的事例在清华数不胜数。

同样重要的是,清华的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是重视人格的塑造与意志品质的培养,重视集体建设和团队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的体现。”陈希深有感触地说,“追求为祖国工作中的身体健康、追求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以体育的一隅求德智体的全面,以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这是清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体育教学:在严与乐之间

清华的历史上有一条“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当清华大学由本科5年制转为4年制教学时,3年的体育课程不减反增,形成本科“4+3+1”的体育课程体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目前,大学第1-4学期的体育课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清华体育课程内容由2000年的20多个课项增加到2006年的近60个课项,包括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休闲体育等各类项目,形成了严谨、科学和富有实效的课程体系。

在外人看来,清华体育以严著称,最明显的是在体育达标环节中,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测试1500米,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学会游泳。而清华体育课又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体育系列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究其原因,在于其教学环节的不断创新。在选课方面,学校提出了“三自主”――自主选择课程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则采用分层教学、部分课程采用男女混班、跨年级合班上课。

群体活动:普及与提高相得益彰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清华人的身影总会活跃其中。2003年,清华有6000多人参加马拉松活动,282人跑完全程,1755人跑完21.1公里的半程。而到了2006年,已经有489名清华人能够跑完全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清华师生向马拉松发起了挑战。

清华大学一直积极开展常年、持续、多样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的有机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面向学校全体人员的方针,通过科研指导教学,开展科学化、定量化地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体疗康复和运动处方的实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清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连续三年超过99%。

清华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每年历时10个月,包括涵盖全部竞赛项目的“马约翰”杯、马拉松活动、校园长跑和社团活动等,体系健全,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以“体教结合、全面发展、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为理念,清华也在不断探索在普通高校培养具有国家水平的学生运动员。1954年,在蒋南翔的倡导下,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正式成立,至今,清华体育代表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大最完整的学校体育代表队,共有500多名队员,已成立包括田径、篮球、射击、赛艇、跳水、游泳26个项目的37支队伍,学校自己培养的国家运动健将达50余人。

近年来,“体教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体育代表队获得了大量优异成绩。清华田径队在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连续13年蝉联冠军,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金牌总数第一,2001年田径队队员梁彤首次实现了清华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全国运动会上夺牌的梦想,之后多名田径队队员不断在全国乃至国际赛场摘金夺银。2005年8月在土耳其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胡凯获得男子100米冠军,王颖获得女子三级跳冠军。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15届亚洲运动会上,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取得4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2005年10月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清华大学体教结合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更加令人振奋的是,2008年北京,清华学子将以中国运动员的身份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争取荣誉。

“五十年对一个人来讲,跨越了青年、中年和老年,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就是要在人生热情最高涨、精力最充沛、经验最丰富的各个阶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陈希说,新时期赋予了这一口号新的意义,今天的清华人更加认识到,在构成人才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身心健康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诸多手段中,体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面向未来审视学校教育,体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形势下的体育工作将更加受到重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