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一贯方针。
今天,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好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人
民、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将是新世纪中医药界瞩目的焦点和光荣的使命。
去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几乎人满为患。上午11时30分,国展一号馆门前已分批放人,限制客流。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小于已走累了,近3个小时只投出两份简历。从广西小山村走出来的他,望着拥挤的人群,说话底气有些不足:招聘人员只瞥了一眼简历,便被放在一边,他们说更愿意聘用有临床经验的。
一位帮助远在江西中医学院学习的女儿前来探听招聘会虚实的母亲,望着招聘会上计算机、机械、电子类等需求较集中的专业招聘信息和海报,多少有些无奈。她对记者说,就业前景不很明朗,还得动员女儿继续攻博……
中医博士的前就一路铺满鲜花?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中医人才?怀揣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专家,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社会欢迎能看病的中医毕业生
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医学,更以其简、便、验、廉,深受百姓的欢迎。目前国内许多著名中医师,都是我国上世纪50~70年代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他们和更老一代中医的贡献,治好了国内外许多疑难病症。震憾了全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中医药愈来愈受到国际的关注。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原中医科主任陈昭定主任医师感同身受,3年非洲工作经历使他更加服膺祖国的传统医学。谈到目前我国中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老专家忧心忡忡。他说,过分注重理论和实验,轻视实践,造成了许多中医毕业生临床能力差,结果许多医疗机构不欢迎,甚至中医医疗机构也不欢迎。
一些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看不了病,不仅为社会所诟病,也使许多专家感到无奈和痛心。一位老专家说话直截了当:“现在有些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博士,除了少数有名中医指点不脱离临床外,绝大多数在泡实验室。做了3年实验,拿到了学位,中医博士徒有其名,根本看不了病。”
北京某研究部门的一位教授,这些年来先后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个个天资不错,外文、计算机水平也很高,可就是不在中医上下功夫,有人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这样的人很难说是中医高级人才,离真正的中医也有很大距离。
中医必须会看病,而指望实验室能培养出名中医来,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医毕业生就业“遇冷”也在所难免。某著名中医药院校去年在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排名中名列倒数第三!其他医学院校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护理专业就业率独占鳌头,中医、针推专业最低,一次就业率还不到50%!今年7月份,上海市教委发布相关信息,38个就业率较低专业排行中,中医专业榜上有名。
当然,对中医学生就业率低还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人谈到以下种种原因:近几年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增长迅猛;留在大中城市,不愿去基层卫生单位;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能力不强,难以胜任工作。
此外,中医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生的临床能力。不少专家谈到,对于中医人才的评价不能和西医一概而论。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独立工作,中医则有所不同。因为,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也明显不同,导致了中医人才较长的培养周期。
在北京广安门中医院,记者了解到,一般大学毕业生到医院后,都得在医院的临床、医技、检验等各个科室轮转5年,之后才能独立开方子、看病。这一传统坚持了许多年,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得经历这一过程。
北京广安门医院医务处副处长霍宝民副主任医师非常肯定这种培养方法,他1983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之后也同样经历过全院的岗位大轮转。他认为,这对年轻中医大夫的成长很有帮助。中医是一门防病治病的技术,中医应该让现代的社会接受,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中医现代化的目标,中医应当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最大实惠!
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3.64人左右,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1.26人左右,执业护士数达到1.26人左右。”
可是,与卫生人力发展趋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在逐年下降,中医药在全国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份额在不断减少,中医毕业生的出路也变窄了。
面对这一现状,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付雷院长认为,政府应通过政策保障并提高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份额,确保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他说,中医教育发展和毕业生出路紧密相连。只有就业好,才能招生好;只有就业好,才能学风好;只有就业好,才能发展好。
采访中,专家们的话题不约而同集中在中医教育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可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与服务人民、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更高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中医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尊重科学精神,发扬中医传统,培养大批实用型中医人才,已经成为进入新世纪中医教育的重要使命。专家们认为,这些年来,中医发展政策导向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现在,中医学受到西医学的猛烈冲击,不要说悬丝号脉,就连望、闻、问、切都已被忽视,中医毕业生看病能力降低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同样的话题,引起了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苏团代表的极大兴趣。部分专家提到,要尊重中医发展规律,防止“中医西医化”发展倾向。此外,还要在中医的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近年来,一些长学制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学习课程多达95门!这么多课程怎么学习和消化?!所以,中医教学一定要删减重复,突出重点,调整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南京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魏睦新认为,中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能一切照搬西医院校的培养模式。要在打好基础,强调学好、学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经典著作等前提下,因材施教,不断总结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的好中医。
如何保证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关键。中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中医教学必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决定了要成为合格的中医教师,必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可是,目前高校出现的中医课青年教师不会看病的普遍现象,引起了专家的担心。他们说,这一结果将直接导致中医教学内容与临床的严重脱离,也对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热情,产生不良影响。
专家们提出,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改变一些中医教师只能纸上谈兵,临床上看病能力不强的现状。要从制度上不断完善,保证中医教师的授课资格和授课水平。同时,还要探索实用型中医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坚持以师带徒、师徒传承这一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让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传统中医药。
“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针,让中医药界倍受鼓舞。许多专家表示,中医药的春天终于来到了!一定要以此为契机,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做好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演示针灸治疗方法。
徐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