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免除学杂费、医保、低保、廉租房、生态文明等影响民生的大事,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脉搏、发展的心跳。这是市民在武汉2007秋季房地产交易会上观看楼盘模型。新华社发
十七大第一次把“社会建设”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关注民生,共建和谐”成为当前人们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进入2008年,在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刻,怎样看待中国的社会形势,如何促进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1月3日,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陆学艺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的主题报告中,系统分析和预测了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现状与走向。
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但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0.6%。物价上涨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国际市场农产品、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使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家庭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在政府大力抑制房价上涨势头的情况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9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需要加快完善。
(二)就业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亟待破解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个就业缺口,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主要矛盾。但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继续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1.5%,实现新增就业920万人,这意味着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刚刚能够增加80万人,比2006年同期减少近10万人。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显:①产业集聚地区初级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开始紧缺;②专业技术工人短缺;③新型产业的高级专业人员短缺。另外,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500万人,到10月底尚有140多万高校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如何在保持高校招生人数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2007年,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另外,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从过去3年的情况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有所增强,但贡献率仍然较低。2007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6%,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而国内消费的贡献率只有37%,远低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水平。
(四)劳动关系问题仍然突出,落实劳动合同法面临挑战 目前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①劳动合同书面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②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③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甚至强迫劳动者签订违法条款。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劳动争议立案7.5万件,涉及劳动者14.2万人。目前劳动争议、劳资纠纷出现几个重要特征:①综合性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长,在一些地方这种争议占全部受理争议案件的90%以上;②劳资纠纷出现群体化,并且由于诉讼程序复杂,劳工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把问题“闹大”的方式来求得解决;③由于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种种缺陷,仲裁审理难度加大。据统计目前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只在20%左右。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前,一些用人单位想方设法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或辞退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或要求员工签订新的短期劳动合同,尤其是2007年10月以来,全国出现了一股裁员风。这些现象表明,落实新的《劳动合同法》任重道远。
(五)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涉及民生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 2007年,在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保护理念实现历史性转变,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政府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2007年1―6月,全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2.78%;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同比下降0.88%,扭转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多年连续上升的势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同比增长0.24%,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46个百分点。在2007年GDP增速超过11%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的既定目标继2006年未能完成之后,实现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再次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我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会增多。
2008年社会发展态势预测
李培林、陆学艺在预测2008年社会发展态势时强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200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关于2007年物价指数上涨超过了调控目标、经济出现走向过热的迹象,专家认为,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应该重点加强宏观调控。
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专家预测2008年国家财政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将继续加大力度,向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方面财政支出的倾斜将进一步体现。社会建设的各项要求将全面落实:教育方面将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就业方面,将努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将努力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社会保障方面,将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转续办法,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在医疗卫生方面,将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推进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在社会管理方面,将努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关于医疗体制改革,专家预测将走向更加注重公益目标的道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经过多方酝酿、争议和论证,最终方案正在形成,预计将于3月提交全国人大会议讨论审议。方案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重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筹资投入、监管机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和立法保障在内的八大机制,保证市场环境中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良性运转;确立由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组成的两项基本制度,逐步实现“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