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评
文化是我们另外的故乡
梁
晓声
我这一种想法,或我这一种说法,大约是不会引起太多歧议的吧?
“人文伊始,文化天下”――其实意思也就是,自从世界上有了人类活动的现象,于是文明普及开来,遂有文化。
将文化边缘了的国家或民族,肯定难以强盛。即使强盛一时,终也不会长久。
而被文化边缘化了的国家或民族,无疑是可悲的。
虽然,文化之载体现已变得特别多样,但书籍这一最古老的文化载体仍对传播文化内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估计也是没有太多歧议的。
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目前惟一的国家级图书馆,发起和认认真真地进行“文津图书奖”评选活动,所秉持的正是以上思想。并且也正是“文津图书奖”评委们的一致思想。
虽然,此次评选活动才是第三次,但参选的书籍比第一次增多了150余册。10部获奖图书,乃是从500余部参选图书中经过几番投票评选出来的。
评选规则是这样的――小说、诗歌仍不列入评选范围,因为此两类图书已有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我们有自知之明,深感以我们的水平恐怕难孚众望。但是评选活动并不完全排斥文学属性的图书,某些传记类、散文类、纪念文集类图书,仍包括在评选范围之内。比如第二届“文津图书奖”中,就有一部旨在纪念胡耀邦同志的文集高票获奖,而那是一部传记内容与回忆、纪念内容相结合的图书。至于散文类图书,我们的评选原则有以下三点――一,获全国散文集优秀文学奖之外的图书;二,同样具有良好的文学品质;三,其内容使普通民众感到亲切,同时有助于提升情怀修养和精神风貌的图书。一言以蔽之,是具有“人文”普及性的散文类图书。
我们盼望在下一届评选中,会有那样的一类散文类图书获奖。
我们自我调侃地觉得,我们所参与之事,类似售楼小姐之推荐楼盘。
但我们又十分欣慰地认为,我们所推荐的“楼盘”,乃是世界上空间最大的“楼盘”。几乎可以用大到是世界的一部分来形容。比之于目前房地产商们的标价,我们所推荐的“楼盘”,也实在可以说是性价比较合乎商业原则的了。
每一部好书的封面都如同一扇门;谁打开它,就如同从某一个方向迈入科学和文化知识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知识的“楼盘”是无形的。于是便也似乎是无限大的。
因为书籍的特征是这样的――当人读完并合上一部书的时候,必将引导人思想。而思想的领域是无限的……
■评委品书
把脉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重点学校制度和“教育产业化”改革。而学校等级化的加剧,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
在当今种种教育乱象之中,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热”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表明了“教育产业化”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学校的两极分化的。作者指出,正是依靠把所谓“民营机制”引入公立中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用钱购买教育机会的做法得以大规模地合法化,变成了一种“市场规则”,构成了家长们不得不就范的刚性机制。
按照我的理解,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向政府进言。作为一个纯正的学者,杨东平既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又有科学的、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我期待本书会引起政府和教育界一切有识之士的重视与思考,对于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周国平
《医事》
讴歌著 北京出版社
洞悉医疗界
任何人的一生中都难免生病、治病,与医生、医院打交道。近些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公众和社会各界议论的热点,是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更是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
要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医患”之间的矛盾,除了进行医疗体制的改革之外,就是要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本由医学界的作者撰写的名为《医事》的大众读物,揭示了医疗界内许多秘而不宣的真实情况,为患者和医生之间架起了一条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减少误会,缓解矛盾,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对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相互抱怨无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改善医疗环境。患者看病难,医疗界也有它的难处。这本由局内人写的书,可以让读者了解医疗界的现状和运行规则,了解医学的局限、医生的尴尬和现行体制的困窘,从而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理智地面对生病、看病、治病,与医生密切配合,实现医患共同的愿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万古江河》许倬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化世界
这本书避开了一般的中国史学专著在视角和断代方面的惯性,力图把中国历史文化直接放到人类文明体系的发展沿革中来阐释,大胆地以文化的变迁为依据断代和划段。作者从江河流域的复杂地貌谈起,细述中国文化是怎样从孕育期的源头开始,就与周边文化互相吸收和滋养,突破重组,或迎或斥,为彼此的发展提供动力的。有史以来,中国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吸纳、融合中扩大与成长,常常会超越政治和地缘意义的中国,并终将融入世界文化体系。
如作者所言:“中国文化于中古以来,俨然是东亚许多地区共同参与的一个文化体系”。这个表述应该有两层含意,一层意思是:肯接纳、肯吸收,才是中国历史文化得以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层意思是:中国文化肯被别人接纳和吸收,从而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成为其他国家的重要文化元素。各种文化都是在这种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中发展成长起来的,而所有的文化体系,终将融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的大海,万古江河,昼夜不息。
――高级记者、《新天地》杂志社社长 夏欣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约翰・C・伯纳姆著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科学之痛
这是一本让所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包括科学新闻记者读过之后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的书:《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本书作者伯纳姆,以研究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学识背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考量了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作者以十九、二十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经,以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内的普及活动为纬,展现了在美国的科学与迷信的“博弈”中,劣币如何驱除良币,科学如何“就其功能而言,可能不再存在于大众层面了。而迷信始终在那里。”
虽然支撑作者观点的数据案例都来自美国,但我国今天科学乃至科普发展的形态与美国多么相似。
重要的是痛定思痛。好在,我们都会痛定思痛。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主编 杨虚杰
《最有价值的阅读》[英]约翰・坎尼编徐进夫、宋碧云、匡晓林
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经典阅读指南
在这个时代,阅读活动本身已经处于危机之中。就这么点可怜的阅读时间,也往往被畅销书和大众读物所占据,那些需用心来读的经典则遭到冷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最有价值的阅读》这样一本经典阅读指南,无疑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所谓经典,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和种族的藩篱,给一代代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滋养的作品。经典不仅仅能提供知识,更能够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开掘人的潜能,对抗萎靡、卑琐和平庸。《最有价值的阅读》就像一个尽职的中介,一面给读者提供真正的好书,一面为经典赢得更多的读者。
编者的遴选范围比较广阔,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的现代著作,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书中所选作品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导读文字出自行家里手,不乏精当的点评。这些文字不但概括了作品内容,还对作者生平做了扼要而鲜活的描述,有的本身就是很精彩的故事。
在对经典的筛选上,尽管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但任何一种取舍都见仁见智。读者不必对这样一份指南求全责备,但应该保持一份清醒:这只是一个人视野中的经典而已,不必奉为金科玉律。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罗钢
《上帝掷骰子吗》曹天元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量子世界之旅
骰(tóu)子,本作“投子”,博具。唐代多用骨制,故称“骰子”。俗称“色(shǎi)子”,非“骰”读“色”音也。骰子呈正六方体,六面分刻1至6点,由博者所掷得之点数决定其胜负。在拉斯维加斯或澳门的赌场中,骰子翻飞,令人眼花缭乱;其清脆之声响,则不绝于耳。
上帝掷骰子吗?此段公案源于20世纪物理学史上一场最激烈、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辩论──波尔─爱因斯坦之争。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本人不愿透露具体身份”的上海人曹天元(Capo)以“上帝掷骰子吗”这样引人入胜的标题,用时尚的网络语言兼杂武侠小说的写法,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量子世界,进行量子之旅的探险。
曹天元兼具科学素质和文学修养。一会儿引王阳明《传习录》,一会儿提海明威《老人与海》。其自译的弥尔顿《复乐园》,颇有《诗经》古风;而对量子人物薛定谔的素描,亦见其绘画水平根底。全书首末之“自序”和“尾声”,则是十分优美的散文。至于“饭后闲话”的小贴士,如“决定论”、“超光速”,则并非闲话,甚至“薛定谔的女朋友”,我看也不是“过于八卦”,而是“薛定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难怪李政道要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 王渝生
《中华文明史》(共四卷)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把握苍茫文明史
一段长长的文明需要一种精湛的叙述。《中华文明史》就是这样一种有担当意识的叙述,它以朴素而简明的文字,再现了华夏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展示了中华文化最优秀和最精良的部分,在快餐式读物盛行的当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之所以是一种较为精湛的叙述,因为本书有别于其他同类文明史的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以四卷本的浓缩篇幅涵括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明质素,言说准确到位,真实地表现了编著者对苍茫历史的独到体验和有力把握。一般情况下,中华文明呈现的是一种驳杂丰广的面貌,关涉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如何有效地表述这种文明史是富有挑战性的。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著者从这一核心历史观出发,在混沌的史实中捡出文明的诸多亮点,在标志性成果中触摸文明演进的规律,体现了卓越的学术眼光和较为深刻的洞察力,为文明史的写作树立了严正的研究姿态和学术高度。
――著名文学评论家 雷达
《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 三联书店
一个人的文史哲
何先生此书的书名,起得实在是很普通。其封面设计,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有点儿不普通的倒是,印在封面的何先生的名字和撰写者朱文靖的名字,竟是那么的小。这都是意味深长的。
清华葛兆光教授为此书作序,序也很好。撰写者文靖的《后记》亦好。何先生的口述也罢,葛兆光教授的《序》和文靖女士(想来是位女士)的《后记》也罢,都具有一种极平静地表达人生感悟的修养。他们的真性情、真思考,极平静地流淌为文字,自然而然,于是使此书像上品的瓷器,呈现明透纯净之品质。
《序》中有一个细节――葛兆光教授去医院探望85岁高龄的何先生,见病榻上的何先生手持一卷《资治通鉴》……
我觉得,何兆武先生身上,既体现着文对一个人早期的熏陶,也体现着史和哲两方面知识对于一个人后来的有益浸淫。而这就使一个人的文化思想修养,达到了一种再也无须矫饰什么的境界。所以这也是一部在多处闪耀思想智慧的书,而决不仅仅是旧事逸事钩沉类的书。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这是何先生的一句话。
我由何先生的话中,也联想到了“清名”一词。
又于是,似乎重新寻找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支点。尽管不特宏大,但有终究比没有的好……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梁晓声
《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把他的发现――“地球是圆的”报告给他的国王之后五个世纪,一本由美国专栏作家、三度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作的书,却把这样一个概念提供给世界的读者:世界是平的。
弗里德曼认为,今天,世界开始从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命令和控制)向日益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联系与合作)转变。这意味着,信息的充分流动和共享,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一体化。
这部二十一世纪简史,打着明显的弗里德曼的印记。在一个个新颖的概念扑面而来的同时,作者的局限与偏见在书中亦时时可见。我以为,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描述,尚未脱离表象,由此,作者据此所得出的判断与结论,难免显得不够严谨,提出的解决办法也让人质疑。我更认同熟读了这本书的译者的看法:这个世界可能看起来比以前更平坦了,但事实是,它仍然是崎岖不平的。与其感叹和赞美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机会,不如探讨这种急剧的变化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所带来的冲击、困惑和挑战,这才是更有意义的题目。
――高级记者、《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庄建
发现地图
《地图的发现》杨浪著 三联书店 |
我们推荐的《地图的发现》,也是读“图”的书。但是,这本小书,却由抽象、枯燥的地图中读出了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的故事,读出了咫尺天地中的无限想象空间。
地图所绘制出的地理信息,本来是涵蕴着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但是,这些信息抽象地隐含于地图的线条、色彩与符号中,被它的自然地貌淹没了。丹尼斯・伍德在《地图的力量》书中说:“地图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它有选择地将过去带临现在,这种选择,这种焦点,这种特别关注,这种兴趣,使得地图可以自在地再现过去。”这样,地图就有了它人文的历史的参照价值。
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还提示我们,在“读图的时代”里,有着两种不同的读图形式:一种是阅读的懒惰,不耐烦文字,倒退到了阅读图画;一种则是阅读的勤勉,把图阅读成了文字与知识。《地图的发现》就属于后一种,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阅读方式。
――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 詹福瑞
推荐之书 《乔姆斯基文集》 《身体的答案我知道》 《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 《奥运趣史――奥运会上离奇却真实的故事》 《达・芬奇传:放飞的心灵》 《灵魂机器的时代》 《蛤蟆的油》 《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 《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 《为什么读经典》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 《国史十六讲》 《安琪拉的灰烬》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图说世界探险史》 《中国美学十五讲》 《哲学要义》 《起源》 《书文化的传承》(插图本) 《历史的底稿》 《自由的历程:美利坚图史》 《礼物还是灾难――试管婴儿技术浪潮的未来冲击》 《世界美如斯》 《八十年代访谈录》 《长征》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宇宙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