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正确分析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近年来,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特别是我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推动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亦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难以保持相互间的协调统一。在处理上述目标间的相互矛盾,世界各国鲜有成功范例。因此,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笔者认为,必须切实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科学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当前,着眼长远,兼顾稳定物价和发展经济双重任务,切实做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加强对货币运动规律的研究,科学合理地控制货币投放规模、结构和节奏,特别是控制高能货币的投放,确保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确保不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要强化对不同层次货币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与价格水平变化密切相关的现金流通量(M0)和狭义货币(M1)的管理,切实把价格水平控制在有利于群众生活、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适度范围内;要强化对货币运动渠道的监管,加强窗口指导,规范派生存贷,约束信用扩张,进一步压缩基础货币供给,把住信贷闸门,严格控制进入流通的货币量;要科学运用再贷款、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强化货币政策工具间的协同配合,发挥整体合力;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要处理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打好组合拳,既要扩大消费、缓解过剩,又要拉动内需、推动发展;要按照中央确立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着眼当前实际,按照动态、有序的原则,保持适度的货币供给,制定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计划,优化货币供给结构,有松有紧,有保有压,既要抑制价格结构性上涨,又要避免急刹车、避免国民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二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既有国际背景,也有中国特征,着眼较长时期和宏观层面,不难发现,我们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纯粹过剩、绝对过剩,结构性过剩应是准确的判断。突出表现为产业间和区域间两个不平衡,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泡沫较重,股市整体估值水平明显偏高,发达地区、主要城市资金相对充裕;另一方面,制造业、采掘业、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广大农村资金相对匮乏。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这些特殊性,切实采取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做法。要科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得失,既要看到其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其有利条件,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准确判断,统筹兼顾,做好工作;要准确把握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征,在严格控制货币投放总量和节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选择性货币政策,合理引导流动性,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和经济区域,对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瓶颈环节,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广大农村、中西部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过剩的流动性向这些地区、行业和环节流动,既缓解部分地区、行业流动性过剩,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处理好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当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就国内来讲,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应是其根本成因。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既要采取得力措施,收回流动性,又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力度。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规范社会投资的内生增长机制,强化风险约束,优化投资结构;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引导、调控社会投资中的义务和责任,纠正政府在投资领域中的“越位”行为,遏制各级政府投资冲动;建立科学易行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追究违规投资责任力度,扼制投资、信贷投放增长过快问题。要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打破行业部门垄断,明晰国有资产收益,调整垄断行业利润水平,扭转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保护劳动者权益,改变目前收益过度向资本倾斜的状况,尽快解决一次分配领域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问题;加强政府引导,规范就业市场,扩大就业规模,适度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金发放标准,切实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收入水平;保护合法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要加强国际收支管理,根据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国际储备规模,调整储备构成,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国外投资,转移部分富余资金,减少资本项目顺差;调整出口政策,扩大差别税率,提高部分产品特别是“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成本,鼓励产品内销,减少经常项目顺差;扩大浮动汇率空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平衡国际收支,改善国际收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