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所有演职人员中没有一个是专业的话剧演员。但就是这么一支由重庆市万州区歌舞团、京剧团、文化馆、曲艺团、博物馆等基层文化单位的“杂牌军”组成的剧组,无论是在三峡库区最偏远的乡村,还是在北京的长安大剧院,每一场演出后,总是会被眼圈
中国剧协名誉主席李默然说,这个戏“是从生活里往外出戏”。它的成功,更多地凭借真情的力量。
生活是最生动的“戏”
2001年春,三峡二期外迁移民动员工作启动。万州作家伟巴和重庆市戏剧家协会的20多名剧作者,又一次深入三峡腹地的移民大镇。大半年的时间里,移民们的顾虑和担忧,启动前往迁入地时的憧憬和不安,还有搬迁中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移民干部挨打受骂始终对移民笑脸相迎,顾不上家里年迈的父母,把家务和农活全部抛给年弱的妻儿,却一再给自己说“移民就是移爹移娘”的精神,和着临别故土和亲人时止不住的泪水,一次又一次震撼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文艺工作者们。
“百万移民看云阳,云阳移民看高阳”。在云阳县高阳镇,大学本科毕业的移民镇长告诉伟巴,刚开始动员外迁时,移民们情绪激动。有一次将他扣了整整一天,大热的天,不让喝一口水,不让吃一口饭。即使是这样,他仍然耐心细致地回答移民们的每一次询问。给伟巴他们讲述时,这位历经移民工作种种艰辛的大男人,多次哽咽得无法继续。
但移民是非常懂得珍惜感情的。奉节县永乐镇一位移民,外迁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都是移民干部跑前跑后帮着解决了。外迁到江西后,与送行的干部分别时,这个移民翻出擦鞋的工具说:“我没有什么能感谢你,就让我为你擦一次鞋吧!”
在同样止不住的泪水中,文艺工作者们情绪激动起来:“我们有责任为三峡百万大移民塑一座艺术的纪念碑!”
“杂牌军”演绎“小人物”
三峡腹地一个叫双河的小镇上,有两户人家做餐饮。一个是开小店的寡妇金大花家,一个是开酒搂的老板刘万田家。刘万田的三弟刘万民是负责移民工作的副镇长。镇政府办公室叶主任对金大花素有成见,不想为她办理经济补偿,却极力为不在补偿范围内的刘万田争取。金大花对此非常反感,成了“钉子户”。面对敢说敢做的金大花和把自己抚养成人的大哥,刘镇长的移民工作被逼到两难的境地。但他最终晓以大义首先说服自已的哥哥,并以人性化的举动感化了金大花,使双河镇的移民顺利踏上了外迁之路。
这就是四幕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讲叙的故事。
万州连一个话剧演员也没有,找谁来演呢?只能在歌舞团、京剧团、曲艺团、文化馆里“就地取材”。
刘镇长的扮演者朱启瑞来自歌舞团。他说,虽然最初谁都不知道话剧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大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三峡人,对移民搬迁有最真切的感受。所以从排演开始,演员们触景生情,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移民金大花》在三峡库区各乡镇的40余场露天演出,每场都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在云阳县高阳镇一所乡村学校的操场上演出时,操场和两边的山坡上都站满了人。乡亲们知道金大花的扮演者姜新也是云阳人,演出结束后,拉着她的手一个劲地流泪,久久不愿离去。在奉节外迁移民安置地,一位移民上台一把拉住姜新:“你就是演的我呀!”说完,又拉住刘镇长的扮演者朱启瑞说:“你就像当时给我做工作的那个镇长,你们在台上的对话跟我们当年的对话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