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广东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他的新书《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中,将教育的本质视为“人的生存方式”,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机制,在广东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就书中研究涉及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采访了作者。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和谐
记者:预计2007/2
008年度,广东至少有42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的队伍。广东是怎样做好这项工作,促进教育和谐的?
李小鲁:和谐教育的要义之一,是教育过程协调,做到“入口旺、出口畅、中间管理要顺当”。广东教育一直以来就重视过程协调,将“出口畅”作为教育重心来抓。近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自2006年起广东省高校基本上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突出创业教育的内容。3年多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培训了约870名就业指导老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初步形成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广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落实代偿助学贷款、生活补贴、户档迁转、权益保障、创业扶持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并加强项目间的政策衔接和适当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将有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镇(乡)及镇(乡)以下基层就业。大力发展广东职业教育营造均衡
记者:近年来,珠三角出现“技工荒”,广东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广东怎样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质量,营造均衡教育?
李小鲁:和谐教育的要义之二,是教育类别的均衡发展,广东这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便体现出这种观点。广东的发展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中职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按照“突出技能、突出就业和突出企业需求”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改革。很多中职学校提出,“把招生变成招工”,“上学就是就业,上课就是上班”,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由此形成了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模式。它不仅在旅游服务、营销管理、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中独领风骚,每年为现代服务业培养输送近10万专业技术人才,还在第二产业方面紧贴我省建设制造业大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每年培养输送出高质量的汽车、数控、机电等制造业技能人才近10万人。这一方面实现了经济与职业教育双方的“贡献度”、“依存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营造了教育类别的均衡发展。全面落实贫困生保障促进公平
记者:广东大学每年入学的新生中,贫困生几乎占在校生的20%左右,如何保证大学生不会因贫困而失学呢?
李小鲁:和谐教育的要义之三,是对教育对象保障覆盖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广东教育全国率先以助学贷款贴息全覆盖、“绿色通道”开辟等办法,保证了贫困生顺利入学、申请贷款的学生获贷、国家助学贷款覆盖广东省所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等“三个100%”,最大程度地受惠于贫困学生,促进了公平教育。探索教育本质寻求和谐路径记者:以上您谈到了广东教育三个方面的成就,是否是这些促使您写了这部教育哲学著作?
李小鲁:是的,上述三方面的成就,是克服了很多认识障碍后才逐步取得的。我毫不讳言当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实质上是教育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在三个层面都有表现:
在宏观战略层面,存在着一些认识失误。如,一直未能认识学校、家庭的教育功能分担,扭曲了学校教育形式,淡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削弱了社会教育功能;只重视普通教育,以传授理性知识为本,而轻视职业教育中的生活技能培训,甚至经常性地把职业教育当做一种二等教育形式。这种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立,导致了严重的教育失衡。在中观战役层面,我们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及问题尚未能合理解决。如我们经常会忘记现实条件的制约,盲目地上一些所谓的大规模教育工程,以追求短视的教育效益,却忽视了教育质量,违背了教育实践的内在规律。在微观战术层面,教育的外延扩张与内函提升的关系没能处理好,素质教育未能很好有效推进等。体制自身的一些缺陷更导致教育的科学发展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体现。
我认为,宏观战略与中观战役层面的教育问题必须在国家和省级层面来解决,而微观战术层面的教育问题则可以在省、市、县甚至学校层面中来解决。但是,教育改革之所以难,就在于它的问题都是作为刚性的制度结构安排来解决的。
虽然如此,制度的刚性结构也不过是教育理念、教育哲学等软性内核的外在硬壳而已。因此,我将对教育的思考定位于教育本质的探索。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人人得以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必然生成与展开,而不是某种所谓物化功能的具象性制度安排,就是我的论说的全部主旨。构造和谐教育,必须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贯穿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观念变更、理论创新、政策突破、实践改革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