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送温暖”莫做表面文章

2008-0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伯冲 我有话说

元旦刚过,春节已近。“送温暖”活动在全国各地城乡普遍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给低保群众、下岗职工、受灾居民、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送去生活急

需品,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然而,在“送温暖”的美好旋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在“送温暖”中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引发群众的颇多微词。

一些地方送的“假温暖”表现为:物品未送就先通知媒体,就在媒体上表现领导送衣送粮的场景,至于被访群众到底有多少困难就没人过问了;有的送出去的物品质量低劣,有的药品竟然已过保质期或者即将到保质期;更有甚者,有人先是送给困难户粮油、衣被和电器商品,等上级领导巡视检查以后又收了回去。

送温暖本应该是带着浓厚感情去从事的一项工作,但上述活动中挟杂的作假成分,既“欺上”又“罔下”,其危害性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做法表现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干扰、破坏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为地疏远了干群关系,损坏了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这种借送温暖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的行为,群众是深恶痛绝的,即使收到钱物,心里也不会感到温暖。

送温暖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作假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和虚荣心理在作祟。他们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是在哗众取宠,只求做表现文章;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而是热衷于好大喜功,骗取荣誉与信任。殊不知,那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形式主义的东西,群众深恶痛绝,早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处境。

工作作风问题实质是党性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杜绝送温暖中的“假”,根本目的还是要增强党性,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此,广大领导干部需要加强先进性学习,认识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含义;在工作中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和领导方法;同时,对那些弄虚作假者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到实处。

关心弱势群体,温暖困难群众,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这既是一项扶贫解困的现实工作,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工程。广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诚心诚意的负责态度,真正把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上,切莫再做让群众嗤之以鼻、避而远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玷污“送温暖”的神圣与高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