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建扩)河北省衡水市从乡情、村情、民情实际出发,以实施“新农民工程”为载体,抓培训,重示范,搞服务,增强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教育是基础,抓好阵地建设是关键。2007年以来,衡水
市通过政府出资、部门帮扶、社会资助、群众自建等形式,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了培育新农民的“四大”教育基地:一是“新农村新农民”示范村辐射基地。全市重点扶持建设了650个县级以上“新农村新农民”示范村,重点完善了“村民中心”、农民夜校、培训学校、广播室、图书室等基层农民教育阵地。二是“新农民培训基地”。衡水立足三下乡部门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阳光技能培训基地、农村远程教育示范点、乡村卫生室、农村青年服务中心等教育服务阵地的建设力度,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县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民营职业学校、乡镇企业等教育资源,建设较大规模的“新农民培训基地”475个。这些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980期,培训农民群众近10万人次。三是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衡水市充分发挥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科技园区、农村专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建设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基地503个,并通过公司企业+农户、行业协会+农户、农民专业组织+农户、科技园区+农户、基地+农户、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等模式,走基地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桃城区邓庄农业高科技园区作为全市最大的蔬菜大棚技术推广基地,先后引进推广樱桃西红柿、球茎茴香、彩椒、芦荟等蔬菜新品种30多个,带动了3个县10个乡镇5万余名群众学习掌握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四是农村信息传播基地。衡水在全市启动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台开办了《三农大课堂》、《乡村大视野》等专题栏目,通过电视进行信息传播。同时依托三下乡网、农业科技信息网等网站,在全市200个重点村,建设农业信息传播站,配备互联网电脑,通过“专家坐诊”、留言等形式解答群众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