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媒体高度评价
印度主流报纸和地方性报纸专门就其总理访华作了街头采访,请普通百姓谈一谈对印度总理访问中国的观感;从媒体反映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印度普通民众对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态度十分积极。一位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中印最友好时期的印度老记者深情地说:“印中兄弟般的时代有了恢复的希望。”而印度报业托拉斯则毫不掩饰对总理访华的期望和评价,以“印度中国巴依、巴依(兄弟、兄弟)又回来了”的字样赞扬印度总理辛格访华。《印度教徒报》援引总理辛格的话说,“中印关系正处在非常好的时期,复杂的边界谈判目前也进展顺利”;印度《经济时报》以“印度加快向中国敞开大门”为题,报道印度准备在北京设立签证处一事。就在一天前,不少印度媒体都报道了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的最新对华表态:“印度的‘向东看’政策(指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绝无对付中国之意”。
读者纷纷来信,反响热烈
《印度时报》还专门就总理访华刊登各式各样的读者来信,其中包括中国读者的来信。有的来信说,作为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需要和平合作和发展,我们应当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建设和发展我们各自的国家,造福于我们的人民,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信任。有一位叫孔德的印度人写信给《印度时报》说,“印度与中国加在一起将在整个世界地图上形成强大的力量,这对于整个世界都是巨大的经济潜力。”《印度时报》还发表社论,称赞中国是金砖国家之首(金砖国家即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四个新兴的经济快速增长大国),并呼吁印度向中国虚心学习。
印度报纸普遍对中国愿意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愿意支持印度和平利用核能的立场表示感谢和赞赏,一些印度报纸用通栏标题套红发表评论,称“中国不反对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辛格:印度企业要看大
印度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印度企业界对中印贸易额大幅度上升表示满意。一方面,印度各工商会对印中贸易额提前三年突破200亿美元十分欣慰,并对今后两年两国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不持任何怀疑态度。印度报刊甚至乐观地估计,印中两国的贸易额也许在北京奥运会之年的2008年就将突破400亿美元。
各大报刊还都刊出了印度总理辛格在北京对印度企业家发表的谈话,即“印度企业家需要看大,而不是看小”,一些报纸评论说,这是要求印度的商人要目光远大,不要鼠目寸光,不要因为有了一些贸易赤字就不痛快,就责怪中国。
不仅如此,《印度时报》还着重谈到了印度与中国签署的十一项合作协议,尤其对印中能源合作大加赞赏,在一篇署名评论中说,如果印度与中国之间达成能源方面的谅解,意味着亚洲和世界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已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能源危机,共同为解决世界能源危机开展合作。
正视差距,急起直追
《印度时报》还对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作了非常清醒的对比。称中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印度的两倍半,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两倍,2006年,印度出口总额为1264亿美元。而中国同年出口总额高达969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美国,位居世界第三,是欧盟与日本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当年实现出超1780亿美元,而印度则截然相反,入超逾600亿美元。持续贸易盈余也帮助中国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当前累计高达1.6万亿美元,是印度的将近6倍。印度累计外汇储备仅2760亿美元。尽管中国的农业人口正日益减少,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是在这一关键领域,中印两国之间形成显明的对比。印度拥有1.46亿公顷可耕地,年产粮食1.08亿吨;而中国虽然只拥有1亿多公顷可耕地,粮食年产量却高达4亿吨。如此巨大的差距并非因为印度农民懒惰怠工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诸如灌溉、肥料是否充足,以及机械化程度高低等。最为关键的是,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公共投入力度也形成巨大对照。文章最后说,毋庸置疑,中国的整体实力更强。中印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差距,需要印方迎头赶上。
也有某种不和谐音
个别印度媒体也站出来唱反调。印度英文报纸《印度时报》1月8日刊登一篇题为“昂首应对中国”的文章,宣称中国“好战”,批评印度领导人“对华绥靖”,要求印总理“坚持自己立场,拒绝中国欺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日,《印度教徒报》等媒体则从积极角度报道中印关系,为总理访华造势。印度媒体的不同声音反映出中印改善关系的复杂性,印国内一些人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依然根深蒂固。
印度的主流报纸平均每月刊登4至6条关于中国的报道,其中经济类约占70%。这类报道有两个特点:第一,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寻找经验;第二,在探讨本国经济时,以中国的经济发展数字作为参照。印度媒体最关注的都是与中国有可比性的领域和项目,如中国的“嫦娥工程”和“软件设计”等。这些都是吸引读者的“卖点”。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报刊转载来自西方的媒体报道,另外,一些报道中国的记者大都没有去过中国。此次随辛格总理的印度访问团媒体数量有数十人,这些印度记者目睹了中国的建设成就,引起了极大震动,他们在向国内发稿时,发出了积极呼吁,“不要误导和歪曲人们对中国的报道,要全面、客观和准确地了解中国,不要嫉妒中国,而要急起直追。”
与一些媒体相比,印度游客和商人发表的访华观感更具感染力。《先锋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到了中国上海的外滩,我还以为自己到了纽约的曼哈顿。我使劲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做梦。”《印度教徒报》刊登的一篇读者来信说:“我的家在新德里,去中国经商时,家门口正在建造一座立交桥。我在北京住了两年,看到北京新建了4座立交桥。回到新德里后,我家门口的那座立交桥居然还没有完工。”这些报道都真实地记录了当事人在中国的经历和感受,读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文章见报后,影响力甚至比媒体记者采写的报道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