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7日电(记者韩小蕙)日前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主办的全国打工文学论坛上,12位打工作家向中国现代文学馆赠送了记载着他们“心灵的呼喊”的作品,由此,草根普通劳动者的文学走进了中国文学的殿堂。
中国作协、中宣部文艺局和深
打工文学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主要孕育发展于外来务工者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草根阶层创作,真切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理想追求,并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学写作潮流。“打工者写,写打工者”可谓打工文学的题中之义。
打工文学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然蔚成气候。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时代性与人民性俱佳的打工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一支风华正茂、具有旺盛创造力的打工作家队伍正在形成,已有许多作品登上《人民文学》、《收获》等主要文学期刊。郑小琼、王十月、戴斌、塞壬等新锐作家,已经取得全国性影响。2007年5月,郑小琼以散文《铁・塑料厂》获得人民文学奖,日前又荣获第11届“庄重文文学奖”。谢湘南、曾楚桥等作者的作品也显示出了相当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价值。
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文联高度重视对打工作家的培养,已经出台一系列措施,扶植打工文学创作。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对打工文学现象的研究和评论,此前已在深圳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会者认为,本次论坛移师北京,将成为打工文学走向全国、迈进文学主流的标志性事件。与会者一致认为,打工文学是劳动者的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文学现象及创作潮流之一。关注打工文学,就是关注打工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这一群体自主地表达他们的心声、表达他们对广阔世界的体验与想象。这对于促进打工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协调打工群体与各主要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