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

2008-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能宪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

那么,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第一、文化建设与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现在人们经常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形容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与文化、外交方面的实力。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我们国家今天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则是十几亿炎黄子孙的不懈追求和梦想。党的十五大提出“综合国力”,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文化的充分发展和繁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文化成果。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思想理论的创新、文学艺术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思想、艺术还是科技的创新;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再创新,镌刻着“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一诗意的表述,又被胡锦涛同志再一次在十七大报告中予以重申:“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不断涌现。”在这样开明的方针政策感召下,每一位有志于报效祖国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乃至于每一位普通劳动者,都应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张开想象的翅膀,奋力飞向自由创造的理想王国――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理论高峰、科学技术高峰和文学艺术高峰。

第三、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必须得到切实保障和有效实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从事文化创造、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这里,特别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惠及全民的原则,可见党中央以务实的态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大文化工作者,更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责任和使命之所在。

第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盛的经济、昌明的政治和繁荣的文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后人的就只有两个字:文化。因为,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显示出永恒的光辉。这正如大诗人李白所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也可以说,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贡献大小,最突出的坐标,不是财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不朽的精神文化创造成果。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整合、重建与创新,是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面前的严肃而重大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些应当成为我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总之,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必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