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文艺和出版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层出不穷的精品佳作,极大丰富和满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前行的强大助力。绚丽舞台上所呈现的,是中国文艺园地结出的累累硕果。
反映现实生活记录时代步履
或古为今
对“三贴近”原则自觉贯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关注,文艺和出版工作者将多彩的生活酝酿成多样的题材。
电视剧《插树岭》、话剧《黄土谣》艺术展现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电影《两个人的芭蕾》、广播剧《秋日里的野芒花》以点滴小事颂扬普通人的美好心灵;长篇小说《机器》艺术再现了新中国五十年工业战线的历史变迁;报告文学《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记》《大巴山的呼唤》等以热情的笔触讴歌了新时代的先进典型;电视剧《快乐星球》《家有儿女》、长篇小说《青铜葵花》等贴近当今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围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等,一大批讴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普及科技发展最新知识的出版物陆续与读者见面……
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近年来中国优秀文艺作品以广泛的题材、丰富的主题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感染了社会大众。看话剧《我在天堂等你》,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整个欣赏过程都在隐隐奔涌的激情里沉浸,内心深层的感动被不时唤起。观众给予桂剧《大儒还乡》发自内心的掌声:“不仅是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叫好,更为戏里清代大儒陈宏谋的悲壮人生而鼓掌,为一个在人生长河中追求至善至美、在人性的不断完善之路上顽强跋涉的灵魂而鼓掌。”
激发创新活力催生新的经典
带给人们一连串惊喜的众多优秀文艺作品,凝聚着文艺工作者近年来对创新的执著。
2007年上半年,一部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不同于过去的演员选择、人物塑造、影像风格,实现了重大题材和清新风格、主流价值观和时尚元素、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比较完美的融合。在《亮剑》《历史的天空》《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八路军》等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和图书作品中,观众也被种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深深吸引,收视率被不断刷新。
创新,不仅体现在剧本的选材、立意上,体现在表演、音乐等二度创作中,不同艺术品种间跨界借鉴、交融营造出的效果,更是令观众耳目一新。祝福美好新生活的歌曲《吉祥三宝》把蒙古族说唱与演唱结合起来,歌词简约得近似一幅稚拙的简笔画;在杂技剧《天鹅湖》中,特技、魔术、杂技、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杂技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精品迭出,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山西话剧院以改革谋发展,大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优化整合资源,强化精品意识,数年磨一剑,创作推出了话剧《立秋》并演出260多场,迎来了剧院艺术发展的春天。河南郑州歌舞剧院锐意改革,实行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演出活动代理制、制作人员委约制等进行艺术创作,舞剧《风中少林》推出后被称为武术和舞蹈、演艺和市场相结合的典范。出版单位通过转企改制进一步增强了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推出了一大批质量较好的图书,出版物市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体制机制改革,大大激发创新活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北京儿艺创作排演的儿童剧《红领巾》、江苏演艺集团改编演出的昆曲《1699桃花扇》等作品,成为观众心中新的经典。
满足人民需求共享文化成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呼唤更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也盼望更便捷、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如何使优秀的作品更快更好地与观众、读者见面,让城乡共享这些优质文化资源,政府有关部门正不断探索着新途径。
――把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到基层,为百姓打造家门口的数字乐园,文化部与财政部于2002年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建数字资源13.6TB,其中包括电子图书30409种约340万册,电子期刊1616种500万篇,视频节目15916部(集);让更多偏远地区的群众能看上精彩的演出,两部门还启动了流动舞台车工程,为基层剧团配备近千辆流动舞台车。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目标。为根本改善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状况,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启动,覆盖浙江、广东、陕西等8个省(区)的16个市。广电总局还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技术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每年提供200部影片的数字化转制服务;大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扶持群众性文艺创作与演出活动,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宣部联合有关部门连续几年开展“请农民工进剧场免费看电影、赠送图书”活动;支持各文艺家协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力度,赴新疆、西柏坡等地开展“送欢乐下基层”。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发起组织的“第一本课外书”大型捐赠助读活动2006年启动以来,已向河北、贵州、甘肃、重庆、青海、宁夏六省(区、市)的农村小学捐赠图书50多万册、光盘30万张、期刊61万册,价值4000多万元,帮助3万多所农村小学建起了小书架,直接受惠的农村小学生超过百万。针对西部农村党员群众看报难的实际问题,开展向西部农村党支部赠阅《人民日报》活动,满足了18万多个行政村党员和群众阅读党报的需求。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共同发起“农家书屋”工程,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截至2007年底,已建成“农家书屋”约2万个,到2008年底,“农家书屋”的数量将增加到5万个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已经成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共识,激励大家不断努力,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加富于创造力的聪明才智投入艺术实践,共建美好明天。(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