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大学里面教书,工作之余偶尔也自己做做饭,不经意发现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跟做菜还颇有一些共通之处,东西方皆然。
分而观之。西方人做菜讲细节,但其细节是建立在定量化基础之上,讲求规范。
做科学研究和搞艺术创造本身并没有谁优谁劣,怕就怕做科研的时候偏偏不认真工作,做起文字游戏来就麻烦了。西方人饮食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中国做菜讲究“色香味俱佳”,尤其是要讲“有味道”,因为追求味道,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公认的名贵菜海参、鱼唇、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都是与廉价的肉皮相仿的动物胶,本身并无美味,全靠鲜汤的调配,味道不是来自菜的本身,而是调料。在中国,做科研也是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成了另外一些东西的载体,科研本身反而不重要了!
西方人简单的东西简单化,突出事务的本身面貌。中国人做菜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科学崇尚简单,简单即是美!西方人发明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shouldnotbemultipliedunnecessarily)。中国文化要讲“文心雕龙”,龙本来没有,要想象拼凑出来。中国目前的科研环境最缺乏的就是事实求是的精神,鼓励“文心雕龙”,在中国做科研,就像做中国菜一样,左加一样调料,右加一样味道,做到最后,科研本身的东西反倒无影无踪了。
杨振宁认为易经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影响很大。我倒认为,中国人长期以来讲“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炒菜文化可能对中国人做科研思路和方法影响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