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育部的消息,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比去年减少8.2万,是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据教育部17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
尽管考生人数减少,但激烈竞争的局面似乎并未缓解。据悉,在北京,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4所高校的报考人数均过万,四校报考人数总和占北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报考人数的三成;在上海高校中,报考复旦、上海交大的考生也都超过1.3万人,而报考一些“次一等”重点大学的人数约3000人,两者相差近万人。
名校竞争异常激烈。来自北京大学的消息,今年该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突破两万,列全国之首。据北大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今年,北大招收推荐免试生的比例比往年增加了10%,所以在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加剧。专家指出,考研正经历由“学历崇拜”到“名校崇拜”的转型。
因就业压力而追求高学历的“考研热”始于2001年。当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此后的几年间,研究生报名人数从45万人起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5年,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7万多人,比上年增加了22万人;2006年,报考人数又猛增10万;2007年达到128.2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校人数急剧增长,2007年达到150万人,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
持续多年的“考研热”今年遇冷其实早有先兆,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仅增长0.55%,已引起各方关注。专家分析,考研由“热”变“冷”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研究生就业优势减弱,就业压力增加。此外,公费读研逐步被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转向就业。
据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15日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优势已不突出。《报告》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之比)为65.52%,2007届硕士研究生为66.66%,仅仅高出不到两个百分点。针对研究生不再“吃香”的变化,有关专家表示,这说明现在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企业用人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人才“高消费”。而去年11月发布的《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研究报告》则有力地证明了专家的这一判断,在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中,“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等更被看重,“学历”仅排第六位。
面对上述背景,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似乎更有了为自己减负的理由。“考得上就上,考不上也没关系”、“考着玩儿”的轻松心态成为今年考研现场的一大特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考生都更加看重个人发展平台的提升以及知识的拓展,而不再把考研仅仅当做增加就业优势的砝码。
专家同时指出,“考研热”降温是人们就业观念一种务实的进步,是对高学历盲目崇拜的理性回归,也是人才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与此同此,考研人数的负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月19日,太原市参加考研的考生正在答卷。当日,2008年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笔试如期举行。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