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大团结、大
创新立项方式,完善资助体系,扩大国家社科基金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总量大幅度增长,今年达到了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亿元。目前,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重大项目、年度项目(含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特别委托项目、西部地区专项和后期资助项目等五类项目,资助面涵盖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研究部门和军队科研院校等五大社科研究系统。2002年至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各类项目共8284项,资助总经费达7.2亿元。
1、实行重大项目招标,创新基金立项方式。重大招标项目于2005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研究项目,三年来已累计资助131项课题。党的十七大之后,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评选出一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战略和实际课题。实践证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行招标制,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队伍、协力攻关,有利于吸引实力雄厚的队伍完成价值重大、意义深远、难以突破的研究课题,有利于推出真正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优秀成果,受到社科界的广泛好评。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重大项目复评答辩会上,许多著名老专家纷纷表示,这次招投标工作“投标队伍实力雄厚,评标专家权威公道,组织工作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中选优。”
2、年度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加,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年度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体部分,它的选题主要以发布五年规划和年度课题指南的方式进行,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每年评审一次。十六大以来,广大社科界专家学者申报国家课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申报规模不断扩大,立项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以来,五年累计申报7.4万多项,资助立项7045项,平均立项率9.4%。2007年,共有1251家社科研究单位申报了16227项,比2002年的9401项增长73%,413家单位获得立项资助1488项,比2002年的985项增长了51%。同时,申报质量和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课题负责人学术层次较高,研究实力较强。据统计,在2007年获得立项的课题负责人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54%,副高级职称占32%;博士生导师占24%,硕士生导师占4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2%;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37%,体现了向青年项目倾斜的政策。
3、设立西部专项课题,扶持西部社科事业发展。西部项目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西部13个省(区、市)倾斜,重点资助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2004年设立以来,四年累计资助977项课题。这对发展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稳定西部地区社科研究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4、设立后期资助项目,支持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后期资助项目主要是资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学术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优秀成果。2004年设立以来,四年累计资助89项。今年将继续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学科范围,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六个学科基础上,增加语言学和考古学。
5、规范特别委托项目立项和管理。特别委托项目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中央决策部门,根据一个时期国家目标需求特别提出来加强研究的重大课题,直接交办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近几年,特别委托项目累积资助了67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的看来,国家社科基金通过上述五种方式的课题立项,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术领军人物和青年理论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益受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已成为衡量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项目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推进管理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思想性、战略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1、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严把“两口”、“两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导向。2005年6月,中宣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意见》的要求,全国社科规划办严把课题立项“入口关”和鉴定结项“出口关”,严把项目研究的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有效扭转了“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将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主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加强社科规划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2006年6月,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科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科学分析了“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了“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研究我们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工程和重大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水平等八个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此外,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每年制定发布《课题指南》,增强年度项目规划的导向性、学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提高立项课题质量为重点,积极推进项目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改革。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立项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高度重视评审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2007年5月,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立项工作的暂行办法》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细则》。这两个文件在把握正确评审原则,完善匿名通讯初评机制,规范会议评审程序,执行评审专家聘任制、轮换制和回避制,严格评审标准,规范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确保评审立项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受到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普遍好评。
4、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带队伍”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重大项目管理创新。重大项目实施三年来,取得了较好效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较好地发挥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跟踪管理,2007年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首次以座谈会的形式,对2005年和2006年立项的100个重大项目进行集中专题调研,与会同志针对每个课题的汇报情况逐一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种一题一议、逐个点评的调研座谈会,务实求真,效果很好,既有利于深化研究、多出精品,又有利于各课题组相互借鉴、提高质量。
5、建立健全基金管理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7年财政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同签发了新修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科学安排,合理配置;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同时对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审批拨付程序、监督管理办法等作出修改,体现了方便科研、加强预算、灵活规范、改进管理等要求。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还组织全国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了新管理办法得到及时贯彻落实。2007年,国家审计署在对国家社科基金进行专项审计时,对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高度重视预决算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财务制度提出表扬,并作为先进典型加以介绍和推广。
6、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管理合力。适应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社科规划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有效整合资源的工作机制。每年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都组织召开全国各省区市社科规划办主任会议和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规划办主任会议,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社科管理力量,正确处理好各地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与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完善了三级管理体制,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了社科规划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观念和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的社科管理队伍。注重引导社科管理工作者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更好服务。进一步加强了与社科界的沟通和联系,广交朋友,努力使社科规划办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之家,成为党联系和团结社科界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
树立精品意识,突出研究重点,国家社科基金工作成果丰硕成效明显
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优秀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出了1000多项研究成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这些成果结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研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入阐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要求,赋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
第二,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了2000多项研究成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立足实际,注重调查,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回答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安全、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了有指导意义的智力支持,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其中有300多期《成果要报》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示,被党和政府纳入决策参考。
第三,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推出了800多项研究成果,为帮助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准确把握目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们的攻击,深入阐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深入阐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能搞私有化,深入阐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深入阐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等问题,着力讲清楚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讲清楚我们的新闻观、法治观,讲清楚我们的民族观、宗教观,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四,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推出了1000多项研究成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渠道。这些成果着眼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基础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研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05年,全国社科规划办开始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目前已推出了20部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优秀基础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好评。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国家社科基金工作将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着力在增强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上下工夫,在抓导向、抓规划、抓管理上下工夫,在出精品、出人才、带队伍上下工夫,在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文风上下工夫,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服务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服务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