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厚胎珐琅器工艺失而复得

2008-01-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合肥1月21日电(记者李陈续)景泰蓝的名气,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今天看到的景泰蓝多是薄胎掐丝的珐琅器,而700多年前景泰蓝传入我国时厚胎掐丝“真身”却因工艺失传而难得一见。今天,记者在此间的佛光公司看到,经过多年研制,佛光公司在挖掘、保存、研究和开发铸胎掐丝珐琅工

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铸胎掐丝珐琅器研制”成果也于20日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掐丝珐琅起源和盛行于欧洲、西亚,元朝初期传入我国,经明、清两代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境界。元、明时期的掐丝珐琅以铸铜的厚胎为主,工艺繁复,是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的高档艺术品,一直被作为皇家礼器。明末,薄胎掐丝珐琅器盛行,厚胎工艺逐步失传。

安徽桐城佛光铜制工艺品有限公司在继承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试制出一种接近纯铜成分的、与珐琅匹配的、加热冷却时釉料不易崩裂的铸胎配方,恢复了铸胎代替锤锻薄胎的传统工艺;成功试制了黄铜铸胎,克服了铜胎非纯铜不行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自行研制焊药,使铸胎的掐丝焊合率大幅度提高;摸索出的一整套掐丝烧焊与烧釉工艺,使得釉料不因胎厚不匀而产生各类缺陷,釉料附着严密,釉色鲜明,飞釉现象减少;研制出多种仿古“老料”,并通过“辩证配料”,使得明、清两代各具特色的珐琅釉料得以恢复。整体烧制成功了高150厘米、长42厘米、宽85厘米、重达150公斤的大型掐丝珐琅器。

由4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科大、北京科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在认真鉴定后认为,铸胎掐丝珐琅工艺是一种集铸造、传统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于一体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工艺,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保护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