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澳门、台湾、内地轮流主办的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举行了第六届。160多名港、澳、台校长、教师、教授和内地800多名同仁济济一堂。这是内地小语界人士是第二次做东道主。语文基础关乎民族文化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致词中用“花的事业,根的工程”精辟地概括了小学语文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说:21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语文对于自学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就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上。如何提高中小学生、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四地教师同讲一堂课
为了便于比较交流,在这次活动中,除了延续前5届四地教师自选课文做课、研讨交流外,主办者还选择了日本作家新美男吉的童话《去年的树》,请四地各推选一位教师分别教这同一篇课文。
《去年的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秋天到了,树的好朋友鸟儿要到南方去。他们约定明年春天相会时,鸟儿再给树唱那支每天都给树唱的歌。第二年鸟儿回来时,费尽周折找到的,却是已被砍掉,做成火柴,又燃成灯火的“树”。鸟儿就对着灯火,给日思夜想的“树”唱了最后一次歌。
“这是一篇三岁的孩子也听得懂,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会为之动容的童话”北大附小的卢静老师用一位作家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学习这篇课文的四年级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解读呢?于是卢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多元解读上:在学生通过默读、角色阅读,熟悉了故事情节之后,她让学生在阅读卡上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疑问。她认为,写出来的好处是避免有些孩子在交流中听了别人的发言就随大流,忘了自己最初的感受。老师的苦心点燃了小心灵中纷呈的火花:孩子们的感悟涉及关注环保、恪守承诺、珍惜友情……“火苗不是树,小鸟为什么给他唱歌?”想象、象征、对友谊的执著,通过问题讨论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
澳门两位男教师梁怡安、曾韦迪把这节课上成了课本剧。两位老师认为: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正在研究多元智能的澳门卢兰馨校长认为:因为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扮演角色,故信心十足,会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而且能同时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推理等多元智能。
香港的王清凤老师在谈课堂设计时说:小鸟对树的友情是那么纯真,她历尽艰辛寻找树,不只是为了恪守诺言,更是因为心里牵挂朋友。于是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什么是友谊,怎样对待朋友这些话题。例如: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鸟,对已变成火苗的树说上最后几句话;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和朋友的故事;“把受到的伤害写在沙滩上,把得到的帮助刻在岩石上”王老师把体现这一交友之道的故事《打架的朋友》也讲给孩子们听……不仅课堂上的孩子对友爱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台下的成年人也深受启发。
台湾黄敏老师认为这篇500来字的童话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她的教学策略是通过让孩子增加细节,填补空间来深入理解诚信、友谊、牺牲等概念。例如:她让学生分组讨论“树和小鸟平时除了唱歌还会做什么?”“小鸟寻找朋友可能遇到哪些危险?”等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习了对细节的描写,还锻炼了合作能力。
收获:交流经验增进友谊
“如果在前几届交流中,你会感到港澳台与内地的讲课风格迥异,那么经过几年的交流,你会发现每位做课教师的风格都有其它地方的影子,而这正是观摩交流的作用。”香港小语会会长刘筱玲说出了大家的感受。是的,内地教师优美的文学语言、扎实的专业功底这次在香港做课教师身上颇有体现;台湾教师民主、活跃的课堂风格在其它地方的课上也已蔚成风气;内地卢静老师讲完《去年的树》,又向学生推荐了其它几篇童话,而台湾赵镜中教授说台湾这几年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教师已不再把课本看作唯一教科书,自己补充的读物越来越丰富。澳门采用的课本剧形式,在香港是由政府出资请专业剧社导演到学校去指导老师或开办培训班。内地翟京华校长认为:四堂《去年的树》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是语文的感悟课,思维的发展课、语言的训练课。总之,“四地教师不是以竞争的心态,而是以欣赏比较的心态在议课,这才体现了交流探索的真正意义。”赵镜中教授的话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同。
对于做课中的问题,四地专家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台下一些参与观摩的教师却认为:有些评课讲优点很充分,讲问题不到位。教学语言苍白、语文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等问题在一些展示课中很明显,却未被指出。有些老师甚至觉得,在四地交流时的评课,与平常的评课,用的是双重标准。
其实,这或许是出于待客之道。这种交流本来就具有增进友谊和学术交流双重功能:待客之殷可促进学术成果的交融互补,但学术之严更可提升友情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