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苎麻生态产业园的产学研基地建设,用纺织技术织出的人造血管、导汗舒适的羊毛运动服装、电脑提花机织出的写真人物头像……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钢教授对记者说:“2007年是我院的科技创新年。这一年,学校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诸多科技评奖中
实施“学科建校工程”是武汉科技学院为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张院长介绍:“为保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在办学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的专项经费达6800万元,这还不包括科研基金、人才引进和添置教学设备等的费用。”该院始终注重发挥纺织学科的优势,通过纺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扩大纺织学科的辐射和影响力。原有纺织、服装及艺术设计等特色学科顺应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发展的潮流,加大力度进一步建设纺织、服装及艺术设计等特色学科群,同时着力建设与纺织服装有关的机械、自动化及信息技术学科群;为适应纺织企业扩大国际贸易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构筑并重点扶植了经贸与管理学科群;结合解决纺织印染污水处理的系列研究,强化并加快发展了环境与化学学科群。
启动“学科优势领域立项建设”是一个能够迅速见成效的举措。张院长介绍说,学校把已经具备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作为重大建设项目,打造一批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优势特色学科,全面提升重点学科建设水平;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逐步形成学校的“集团军”优势;通过对人文社科、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扶持,逐步形成学校合理的学科布局。
张院长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反过来,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又会推动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武汉科技学院广罗名师,广揽人才,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遴选和引进力度。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学校在重点发展的若干学科,设立了特聘教授岗位,拓宽视野、广开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国内外引进在学科领域作出较大贡献,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学校依托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从国内外招聘多名特聘教授,形成了学科队伍的第一方阵;实施“阳光学者”计划,积极引进学术带头人,逐渐形成学科队伍的第二方阵;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并大量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形成了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学校鼓励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多种渠道选送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研修,提高了其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广邀各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的校级、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结合多学科集成的优势,加大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力度,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使重点学科彰显特色、再上层次,其他学科依托重点学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学校采取滚动、持续的资助机制支持创新团队,“针织服装机器装备的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团队获得了湖北省科技厅创新团队资助。
张院长说:“高等教育要为国家社会经济服务、为地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积极参与湖北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学校采取技术合作、产品联合开发和共建研发中心、培训基地、实习基地等形式,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学校科技处组织各院系专家深入到黄冈、黄石、孝感、襄樊、仙桃等地的纺织、印染、机械等企业进行调研,为企业进行战略发展、技术开发咨询;多次组团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科技合作论坛,与黄石、襄樊、孝感等地政府签订了循环经济科技合作协议,与湖北黄冈市、浙江绍兴夏履镇、兰溪市等地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同时与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张院长介绍说:2007年4月,学校会同华寅集团、香港恒联控股有限公司组建了湖北新农生态麻业有限公司,创办了“苎麻生态产业示范园”,对苎麻种植、收割和脱胶等技术进行一条龙工业化生产示范,彻底解决了传统苎麻脱胶工艺导致的严重污染问题,以及苎麻大规模种植、收割过程中的劳动强度问题。曾庆福教授主持开发的国家863项目研究成果“新型高效物化组合技术与设备”也十分引人瞩目,2007年10月该技术被列为中国纺织印染行业协会第一批“中国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曾教授也因此入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7年度创新人物”。(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