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6日,宁夏西吉县白城乡甘沟口村80多岁的老人手捧甜水,喜上眉梢。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自1974年7月组建至今,给水团足迹遍布西北90多个县(市),为军地找水打井1283眼,有
6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人致残……捧出的是甘泉,咽下的是苦涩。这,就是大西北的给水兵。新华社发(王志勇摄)
“穿戈壁,走大漠,越沟壑,爬高坡,负重前行探水源;迎风沙,冒严寒,住帐篷,喝苦水,披星戴月打井忙。”这副对联,是宁夏军区某给水工程团找水打井,为人民送甘泉的真实写照。
从1974年7月组建至今33年来,给水工程团官兵足迹遍布9省(区)、90多个县(市),为军队和地方打井1283眼,可供8000万人饮用,谱写了一曲曲为百姓解困、为经济社会发展分忧、为民族和谐出力的动人篇章。
为百姓解困
2007年9月5日,宁夏军区某给水工程团物测一连班长兼技师钱立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彭阳县陡坡村进行水源勘测时,目睹了令他刻骨铭心的一幕――
陡坡村小学旁,一位老师蹲在水窖旁舀水,瓢舀下去搅起一片浑浊。钱立海忙问:“这样的水能喝吗?”老师回答说:“这又苦又咸的水,我们全体老师每天只能吃用一小桶。”那一刻,钱立海深深体会到陡坡村群众吃水的艰辛,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竭尽全力找到甜水。
陡坡村是一个坡连坡、沟连沟的山村。这里的群众世世代代靠水窖收集雨水生活,遇到大旱,要到10公里外的县城买水,水费和运费加起来,一吨水需花费40元钱。
10月,给水团团长王进良带领钻井三连来到陡坡村开始打井。21日凌晨3点,3号井进入下管施工的关键阶段,险情接连出现。井管下到136米时被卡住,三班、四班合力干了两个半小时,才将井管松动下移,没想到此刻卷扬机刹车失灵,井管突然下滑,跌入井口60公分,唯一的办法是采用地下紧急焊接。焊工王志良、卢大鹏脱掉大衣,趴在冰冷的地上,井口小、焊帽碍事,他们就直接用眼睛观察焊接点,导致眼睛红肿。为了使400公斤的井管稳固,其他战友持续半个多小时保持一种牵扶姿势,手脚冻得失去知觉。给水团钻井三连就是这样克服困难,为陡坡村打出3眼甜水井。
3号水井就打在村民贾生梅的家门口,她把记者领进屋,揭开一口水缸的盖子,满缸的清水映出她笑成一条缝的眼睛:“吃了一辈子苦水咸水,做梦也没有想到甜水井打在家门口。”
群众的疾苦,就是给水团官兵的疾苦。为陡坡村打井只是给水团30多年来为百姓解困的一个片断。199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宁夏军区党委的领导下,给水团在宁夏南部山区实施“百井扶贫”工程。那年,给水团官兵艰苦奋战10个月,转战8县51个乡镇97个村,共成井100眼,日总出水量10.4万立方米,解决了约20万人口和200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为表达感激之情,2007年11月8日,陡坡村村支部书记徐文魁、村主任曹会君携全体村民郑重致信胡锦涛总书记,称解放军打的3眼甜水井是“救命井、致富井、小康井,乡亲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感谢亲人解放军!”
2007年1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写给他的汇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来信感谢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帮助他们打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请向给水部队全体官兵转达亲切慰问。希望再接再厉,做出更大成绩。”
为发展分忧
吸引来40多家中外企业的石嘴山市惠农区工业园,是石嘴山工业强市的重点项目,产值占宁夏工业总产值的80%,对带动宁夏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初,这个处于贺兰山风口的工业园,被当地人称为“落石滩”,砾石遍布,地表裸露,寸草不生,招商十分困难。2005年8月,给水团官兵们扎营戈壁荒滩,成功打出3眼200米的深井,出水量达每小时80立方米,一举解决工业园区建设所需水源供给。成井两年来,工业园区建起2公里宽、10公里长的绿化带,14万株树木在此扎根,极大地改善了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环境,为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在西北,沙漠及沙漠化的土地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十倍以上。水制约着这个地区发展的一切。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西北:为了战时需要,为了经济发展,“一定要填补西北地区水文地质勘查的空白。”给水团自成立之日就承担起这一重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给水团官兵勇敢地走进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利、毛乌素四大沙漠,开始艰苦卓绝的沙漠勘探。
在沙漠地区勘查,许多发达国家都动用直升机。起初,上级也曾打算进口勘察飞机,但算了算,从进口飞机到驾驶员培训,至少要等3年时间。“上,绝对不能让普查工作耽误在我们手里。”给水团官兵的申请递了上去:“愿用双脚踏勘沙漠,寻找水源。”
沙漠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为了准确记录野外资料,每当风沙袭来,工程师宋义辰便把皮大衣往沙地上一铺,让战友压住四角,自己钻进去打着手电筒把资料记录下来。一天傍晚,当宋义辰和战友到达预定食宿地点时,却发现地图上标记的这个小牧村早已被风沙掩埋,他们只好忍着饥饿翻过一座座沙山,继续寻找新的食宿点。两天两夜后,当救援分队赶到时,宋义辰和战友已昏倒在沙漠中。
盛夏6月,李云双连长带领打井队第一次踏进腾格里沙漠。原定一周时间成井,可到第10天,深水井还没有最后完工。第11天,可供全连40多人的食物只剩下一袋面粉,靠喝面糊全连坚持了3天。到第15天,全连喝了一天盐水,一把野菜根在官兵们手上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
就是这样,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全团官兵靠两只脚板走遍13.4万平方公里大漠,打勘探孔590眼,总进尺17万多米,查明四大沙漠水文地质条件,完成18幅区域水文地质图件和报告,找到15个大型自流水盆地和6条古河道富水带,发现年开采量达4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向地方政府提供7万余份(件)沙漠水文地质资料,为开发建设大西北提供了规划依据。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内蒙古吉兰泰3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就是给水团自成立以来,一代代官兵为经济社会发展分忧的缩影。吉兰泰盐场原工会主席甘世玉目睹了吉兰泰在给水团官兵的帮助下,由“沙窝子”到“沙漠绿洲”的变迁――
39年前,甘世玉从部队转业到吉兰泰工作时,吉兰泰已是乌兰布和沙漠中的一片荒漠,沙丘拥到“干打垒”、“地窝子”门口,苦水、咸水吃得人一口黄牙;有近300年采盐历史的吉兰泰盐场,由于土地沙化,盐湖面积缩小,生产陷入困境。从1975年开始,给水团官兵先后为吉兰泰打井53眼,解决了吉兰泰人生产生活用水,使吉兰泰盐场得以持续发展;帮助吉兰泰人实现人进沙退,改善生态环境。如今的吉兰泰已发展成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沙漠绿洲和工业重镇;当年举步维艰的吉兰泰盐场,已发展成集制盐、盐化工、生物制药三大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共有员工5000多人,总资产42亿元,年销售收入18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宁夏加快发展的步伐中,浓墨重彩地记载着给水团官兵攻坚克难,支援经济社会发展的足迹:
――给水团关于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建设性意见,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采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银南引黄灌区开发建设工程,是宁夏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给水团主动承担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和工程设计等可行性论证报告。经过8个月的紧张作业,给水团按时提交70份成果报告和80余幅图件,使工程得以很快实施。
――银北22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从1988年底开始,给水团连续奋战240多天,高速优质地完成了野外勘探和抽水试验任务,按时提交勘察报告,促使工程很快上马。
――灵武狼皮子梁是宁夏实施生态移民战略的一个新区。过去这里被认为是“无水区”,没有一户人家。自1990年以来,给水团官兵顶风冒雪在这里打出3眼深水井,从此,移民开始在这里盖房子、开田地。今天,这里的大片大片的荒山、荒地已变绿,树木成林道路成网,成为一个6000多人定居的新村镇。
为和谐出力
中宁县喊叫水乡是一个“干”出了名的山乡,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都在盼水、喊水、叫水中煎熬。2003年7月,给水团官兵来到喊叫水乡,打出了一口260米深、日出水量720立方米的甜水井。愁锁眉头的群众绽开了笑容,给这口井取名“红军井”。
“红军井”不仅满足了喊叫水乡洪岗子周围数十公里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而且解决了伊斯兰洪门教每年十几万人的重大宗教活动的用水难题。1936年,红25军军长程子华亲授一面“爱民如天”锦幛,答谢伊斯兰教洪派教主洪寿林热爱人民军队、冒死搭救红军。67年后的2003年,洪寿林之孙、宁夏吴忠市政协副主席洪洋回赠一面“仁义之师”锦旗,感谢给水团官兵打出“红军井”,为喊叫水乡百姓送来甘泉。
30多年来,给水团官兵驻扎过回、蒙、藏、维吾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村庄,处处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放在重要位置,赢得各族群众的真诚拥戴和大力支持,在西北大地奏出了军政军民和民族大团结的和谐乐章――
在陡坡村第三口井成井时,给水团官兵已连续奋战42天。42天里,官兵尊重回族群众生活习惯,一日三餐青菜素食,不在回族群众的水窖中取水,不向回族群众借用炊具,不损害群众庄稼。各族群众称赞:给水团官兵像红军一样坚强、一样爱民。
在喊叫水乡打井过程中,给水团三连连长张永桥因长时间进行电焊作业,眼睛被灼伤,红肿痛痒,一名正在哺乳孩子的回族妇女听说后,按照回族的传统治疗方法,连续一周每天挤一瓶奶水为张永桥治眼伤,使他很快痊愈。
2007年12月,助理工程师杨杰到内蒙古吉兰泰进行井位回访,许多蒙古族群众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个从少尉到中校、十几年一直为吉兰泰人找水打井的给水兵,被当地各族群众接纳为荣誉市民。
甜水,是西北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在为民找水打井过程中,给水团官兵主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基层干部,帮助山区发展教育事业,为各族群众传授致富技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
钻井三连党支部与彭阳陡坡村党支部结成“共建互帮”对子。200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七大代表、助理工程师郭树周刚从北京返回部队驻地,三连党支部就派他给陡坡村党支部成员作报告,传达十七大精神,并一起研究制订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为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回族群众找水打井时,四连三级士官尹兵华了解到开发区土地少、剩余劳力多时,就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入伍前打工的经历,不少回族群众受到鼓舞,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走出深山,到沿海地区打工,增加了收入。
近10年来,给水团坚持在干部中开展“1+1助学”活动,干部每人帮扶民族地区1名贫困学生,每年每人捐赠50元钱,为学生购买文具。到目前为止,全团干部捐资助学总额已超过10万元,帮助126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